![]() 在传统中医的宝库中,龙骨是一味备受瞩目的药材。它并非神话传说中神龙的骨骼,而是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是象类门齿的化石,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古人将这些远古巨兽的骨骼化石视作龙的遗骨,赋予其“龙骨”之名,为它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到历代中医典籍的记载,龙骨的功效与作用逐渐明晰,在诸多病症的治疗与调理中展现出独特价值。 镇惊安神,安抚躁动心灵
龙骨归心、肝经,质地沉重,犹如一位沉稳可靠的守护者,能镇惊安神,是治疗心神不宁相关病症的常用良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饱受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困扰,精神高度紧张,内心难以平静。这些症状的产生,可能与长期的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导致心神耗散,无法内守。龙骨能作用于人体的神经系统,调节神经功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缓解焦虑情绪,使躁动不安的心灵得以安抚。临床应用中,对于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常表现为心烦失眠、头晕耳鸣,此时将龙骨与酸枣仁、茯苓、远志等配伍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交通心肾,宁心安神,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重归甜美的梦乡。而对于小儿惊风,出现高热抽搐、惊啼不安的症状,龙骨可与钩藤、羚羊角粉等搭配,在平肝息风、清热止痉的同时,起到镇惊安神的效果,让受惊的小儿恢复平静。在古代,龙骨就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神志异常的病症。《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龙骨主治“小儿惊痫瘈疭,大人癫疾狂走”。历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龙骨的镇惊安神功效得到了充分验证,为无数被心神不宁折磨的患者带来了希望。现代研究也从药理层面为龙骨的这一功效提供了依据。有实验表明,按龙骨水煎液12.5g/kg、25g/kg、50g/kg(生药量)给小鼠灌胃,均能显著提高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的入睡率,其中50g/kg、25g/kg(生药量)组还可显著缩短小鼠的入睡时间,并延长睡眠时间,明显减少小鼠的自主行为活动。这充分说明,龙骨能有效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睡眠,发挥镇静安神的作用。
平肝潜阳,缓解眩晕之苦
肝阳上亢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症,多由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偏亢所致。患者常出现头晕目眩、耳鸣耳胀、烦躁易怒、面红目赤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龙骨入肝经,性质沉降,具有良好的平肝潜阳功效,能够抑制肝阳上亢的态势,使上亢之肝阳得以平复,从而缓解头晕目眩等不适症状。从中医理论来讲,肝在五行中属木,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舒,长期处于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或过度劳累、熬夜等,均可导致肝的阴阳失调,出现肝阳上亢的情况。龙骨的平肝潜阳作用,就如同为失衡的肝脏阴阳搭建了一座桥梁,引导上亢的阳气回归本位,恢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在临床治疗中,对于肝阳上亢的患者,医生常将龙骨与牡蛎、天麻、石决明等药物配伍使用。牡蛎同样具有平肝潜阳的作用,与龙骨相辅相成,增强平肝之力;天麻善于息风止痉、平抑肝阳,可有效缓解头晕目眩的症状;石决明能平肝潜阳、清肝明目,进一步改善因肝阳上亢引起的眼部不适。诸药合用,共同发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的功效,帮助患者缓解肝阳上亢带来的各种不适。古代医籍中对龙骨平肝潜阳的应用也有诸多记载。《本草纲目》中提到,龙骨“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虽未直接提及平肝潜阳,但从其对肾脏及相关病症的调理作用,可侧面反映出其对肝阳上亢的辅助治疗价值。在现代临床实践中,龙骨在治疗高血压、梅尼埃病等因肝阳上亢引起的疾病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一些高血压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龙骨等平肝潜阳的药物,能有效降低血压,缓解头晕、头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收敛固涩,守护身体正气
收敛固涩是龙骨的又一重要功效。中医认为,人体的正气犹如一座坚固的堡垒,守护着身体的健康。当正气不足,或受到外邪侵袭,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时,就可能出现各种滑脱之证,如遗精、遗尿、自汗、盗汗、崩漏、带下、久泻久痢等。这些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还会进一步损耗身体的正气,形成恶性循环。龙骨味涩,善于收敛固涩,能够防止体内的精微物质和津液无端流失,从而起到守护身体正气的作用。经过炮制之后的煅龙骨,收涩能力更强,在治疗滑脱诸证方面效果更为显著。对于肾虚遗精、滑精的患者,常将龙骨与牡蛎、沙苑子、芡实等配伍使用,组成金锁固精丸等方剂。其中,牡蛎与龙骨相须为用,增强收敛固涩之力;沙苑子补肾固精,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共同发挥补肾固精的功效,帮助患者改善遗精、滑精等症状。而对于心肾两虚引起的尿频、遗尿,可选用桑螵蛸散,方中龙骨与桑螵蛸配伍,既补肾助阳,又增强固精缩尿止遗之功。桑螵蛸补肾固精缩尿,与人参、茯苓等药物协同,调节心肾功能,改善尿频、遗尿等问题。在治疗自汗、盗汗方面,龙骨也大显身手。自汗多因气虚不能固摄津液所致,盗汗则常由阴虚火旺,迫津外泄引起。将龙骨与黄芪、牡蛎、浮小麦、五味子等配伍,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或益气固表止汗,或滋阴降火、固表止汗。黄芪能补气固表,牡蛎、龙骨收敛止汗,浮小麦养心除烦、止汗,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诸药合用,共同调节人体的汗液分泌,缓解自汗、盗汗症状。在古代,龙骨收敛固涩的功效就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别录》中记载,龙骨“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其中“止汗,缩小便溺血”等描述,充分体现了龙骨在收敛固涩方面的应用。现代临床研究也证实,龙骨对于多种滑脱之证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
收湿敛疮,助力肌肤修复
除了上述功效外,龙骨外用还具有收湿敛疮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疹、湿疮、疮疡破溃后久不收口等皮肤病症。湿疹、湿疮等皮肤病,多由体内湿气过盛,或外感湿邪,浸淫肌肤所致,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水疱、渗出等症状。龙骨味涩,使用炮制之后的煅龙骨,能够减少湿邪对皮肤的侵犯,促进皮肤表面渗出液的吸收,缓解瘙痒症状,同时促进伤口愈合,促进新肉生长。在临床应用中,对于湿疮流水、痒疹,常将龙骨与牡蛎研粉外敷,两者协同作用,增强收湿止痒、敛疮生肌的效果。对于疮疡破溃后长期不收口的患者,可将煅龙骨与等份的枯矾一起研成细末,掺匀后敷于患处。枯矾具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止血止泻、清热消痰的功效,与龙骨搭配,能有效促进疮口愈合,防止感染,加速新肉生长。若患者不慎遭受水火烫伤,皮肤溃烂,可将龙骨与生石膏、大黄、儿茶一起研末,用冷茶水调和后敷于伤处。生石膏清热泻火、敛疮生肌,大黄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儿茶收湿生肌敛疮,与龙骨共同发挥清热解毒、收湿敛疮的作用,减轻烫伤引起的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古代医家在治疗皮肤病症时,也常运用龙骨的收湿敛疮功效。如《本草经百种录》中提到,龙骨“最黏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之邪气未尽者亦用之”,虽未直接提及皮肤病症,但从其收敛正气、不敛邪气的特性,可推断其在治疗皮肤湿疮等病症时,既能收湿敛疮,又不会导致邪气内陷,影响病情恢复。在现代临床实践中,龙骨在皮肤科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对于一些慢性皮肤溃疡、褥疮等疾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外用龙骨制剂,可有效促进伤口愈合,缩短病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进展
在中医临床中,龙骨的应用十分广泛,常与其他药物配伍,组成各种方剂,以治疗多种病症。除了前文提到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等经典方剂外,还有许多方剂中都含有龙骨。例如,在治疗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健忘、头晕耳鸣等症状时,可选用孔圣枕中丸,方中龙骨与龟甲、远志、石菖蒲等配伍,具有补益心肾、益智安神的功效。在治疗小儿佝偻病、软骨病,以及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等问题时,龙牡壮骨颗粒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颗粒由党参、黄芪、山麦冬、醋龟甲、炒白术、山药、醋南五味子、龙骨、煅牡蛎等多味中药组成,具有强筋壮骨、和胃健脾的功效。现代研究也在不断揭示龙骨的药理作用和临床价值。除了前面提及的镇静催眠、抗惊厥、增强免疫、止血等作用外,还有研究发现,龙骨中的矿物质成分可能对神经系统有一定调节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需更多研究证实。在临床研究方面,龙骨在治疗内痔出血、慢性化脓性中耳道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骨梗、带状疱疹等疾病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采用龙骨苦酒汤(煅龙骨30g、食醋100mL,加凉水100mL)治疗内痔出血,大多数患者服药3剂后,便血停止,肛门坠胀感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道炎患者时,将煅龙骨研末吹入耳道,有效率高达97.78%,总治愈率为96.67%。这些研究成果为龙骨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坚实的科学依据,也为其在现代医学中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然而,使用龙骨时也需注意一些事项。龙骨入煎剂时应先煎,以确保有效成分充分溶出。收敛固涩宜用煅龙骨,而安神、平肝则适合使用生龙骨。此外,由于龙骨具有一定的重镇作用,对于体质虚弱、孕妇等人群,在使用时需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在用药过程中,若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总之,龙骨作为一味传统中药,以其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收湿敛疮等多种功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龙骨的更多价值将被挖掘,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在使用龙骨时,务必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合理配伍,谨慎用药,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