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瓜能抗癌”“腌冬瓜会致癌”的说法在网络上长期并存,让大众对这种常见蔬菜的健康属性充满困惑。事实上,冬瓜本身既非“抗癌神药”,也不是天然致癌物,其对癌症的影响完全取决于成分特性、食用方式与个体状态的相互作用。从科学视角拆解,才能看清冬瓜在癌症预防与风险控制中的真实角色。 冬瓜含有的特定成分,为其赋予了潜在的抗癌辅助价值,但这种价值并非“直接杀伤癌细胞”,而是通过调节机体环境降低风险。现代研究发现,冬瓜中的多糖类物质是关键活性成分之一,它能激活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对异常细胞的监控与清除能力。就像为免疫系统“添油助力”,让其更高效地识别并消灭早期癌细胞。同时,冬瓜富含的黄酮类物质具有强抗氧化性,能中和体内过量的自由基——这种被称为“细胞杀手”的物质,正是诱发DNA突变、催生癌细胞的重要诱因之一。中国科普网的研究还指出,冬瓜中的粗纤维可刺激肠道蠕动,加速亚硝酸盐、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的排出,减少其在肠道内的蓄积时间,这对于预防结直肠癌具有积极意义。
但这些作用始终停留在“辅助预防”层面,绝非“治疗癌症”的功效。敦煌发布的科普内容明确指出,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冬瓜具有特效抗癌功能,其营养成分并不突出,抗癌效果还受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中从未有“食用冬瓜治愈癌症”的案例,将其等同于抗癌药物更是严重误区。例如,有研究显示冬瓜多糖对小鼠肿瘤生长有轻微抑制作用,但实验中使用的是高浓度提纯成分,普通人通过日常食用根本无法达到同等剂量,自然难以产生类似效果。
真正让冬瓜与“促癌”产生关联的,并非食材本身,而是错误的加工与食用方式,其中以腌制冬瓜和苦味冬瓜的风险最为突出。臭冬瓜、腌冬瓜等发酵制品是部分地区的传统美食,但这类食品在自然发酵过程中,会因细菌作用将冬瓜中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可能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浙江省人民医院曾连续接诊三位胃癌患者,他们均有长期食用臭冬瓜、霉苋菜梗等发酵食品的习惯,医生明确指出这类高盐、含亚硝酸盐的食物会增加胃癌风险。更危险的是存放不当的冬瓜制品,东莞就曾发生女童饮用存放四年的冬瓜水后,因亚硝酸盐中毒进入重症监护室的案例,这类“陈年冬瓜水”实质已成为“细菌培养液”,亚硝酸盐含量远超安全标准。
苦味冬瓜则暗藏着毒性更强的风险。作为葫芦科植物,冬瓜在基因变异、日照不足、害虫叮咬等特殊条件下,会产生剧毒的苦葫芦素(主要为葫芦素B和D)。这种毒素的毒性比砒霜更强,小鼠经口半数致死量低至5毫克/千克体重,且化学性质稳定,煮沸、翻炒等高温处理均无法破坏其结构。误食苦味冬瓜后,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毒素会直接损伤胃肠黏膜与肝肾器官,严重时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且极易被误诊为普通肠胃炎。2024年《现代医药卫生》就报道过因食用大量苦葫芦科蔬菜导致急性肝损伤的案例,印证了这类毒素的强危害性。
对于癌症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冬瓜的食用需更加谨慎,避免“好心办坏事”。肝癌患者尤其要控制冬瓜摄入量,因其性寒且利尿作用强,大量食用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影响治疗效果,特别是伴有腹水的患者,过度利尿会加重病情负担。在放化疗期间,患者消化功能与免疫力较弱,若食用了不新鲜的冬瓜或未煮熟的冬瓜,可能引发肠道感染,进一步削弱体质。此外,患者若同时服用靶向药、化疗药等,冬瓜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副作用风险,因此务必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食用。
科学食用冬瓜,才能充分发挥其健康价值,规避潜在风险。新鲜冬瓜应选择表皮光滑、无异味、口感清甜的个体,若品尝到苦味需立即吐掉并丢弃,且彻底清洗接触过的厨具。烹饪时以清炒、煮汤等清淡方式为主,避免过度加工,搭配香菇、虾仁等食材可实现营养互补。坚决避免食用长期腌制或存放的冬瓜制品,即使是短期腌制,也要确保腌制环境洁净,食用前充分焯水以减少亚硝酸盐含量。癌症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食用前应咨询专业人士,根据自身病情调整食用量与方式。
综上,冬瓜的“抗癌”潜力源于其多糖、黄酮等成分的辅助调理作用,可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助力癌症预防,但绝非治疗手段;而“促癌”风险完全来自腌制加工、毒素污染等外部因素,与新鲜冬瓜本身无关。认清这一本质,才能跳出“非黑即白”的认知误区,让冬瓜真正成为滋养身心的健康食材,而非引发健康焦虑的“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