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榴莲致癌还是抗癌的争论,始终在社交平台反复发酵。一边是“榴莲含糖量高会诱发癌症”的传言,让不少人对这种热带水果敬而远之;另一边是“榴莲含抗癌成分能预防肿瘤”的说法,又赋予其神秘的健康价值。要厘清真相,需跳出非黑即白的判断,从成分特性、食用方式和科学证据三个维度深入剖析。 首先,所谓“榴莲致癌”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网络上流传的“致癌名单”将榴莲列入其中,理由多为其高糖高热量属性或含硫化物,但这一观点早已被权威机构驳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从未将榴莲纳入致癌物范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四类致癌物清单中,也找不到榴莲的身影。深入分析传言逻辑会发现,其混淆了“直接致癌”与“间接风险”的本质区别:榴莲每百克含糖量约27克、热量达147大卡,长期每日摄入超200克确实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内脏脂肪堆积,进而引发慢性炎症——而慢性炎症被视为胆囊癌、肝癌等肿瘤的诱因之一。但这并非榴莲本身含致癌物,而是过量食用引发的代谢紊乱间接增加了风险,正如中国抗癌协会明确指出的:“糖本身不会致癌,风险源于肥胖与代谢异常的叠加效应”。
与之相对,榴莲中确实含有多种具有潜在抗癌活性的成分,为“抗癌说”提供了初步研究支撑。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榴莲富含维生素C、黄酮类化合物等抗氧化物质,能清除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而自由基失衡正是癌症发生的关键机制之一。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特有的生物活性物质:榴莲素、异榴莲素等化合物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抗炎特性,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果皮提取物中的多酚类物质如没食子酸,能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在动物模型中,榴莲皮素甚至展示出显著的抗癌潜力,成为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热点。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这些研究多处于实验室阶段,尚未有临床数据证实食用榴莲能直接对抗癌症,不能将潜在功效等同于实际疗效。
破解争议的核心在于把握“适量”原则。对健康人群而言,榴莲是营养丰富的水果,其含有的钾、镁等矿物质能维持细胞功能,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健康。中国营养学会建议,高糖水果每次食用量不宜超过100克,榴莲也应遵循这一标准,尤其血糖偏高或体重超标的人群需严格控制频次。同时要注意,新鲜榴莲本身无致癌风险,但腐烂变质后可能滋生有害物质,这也是所有水果的共性问题,并非榴莲独有。
归根结底,榴莲既非致癌“元凶”,也不是抗癌“神药”。癌症的发生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单一食物无法直接决定癌变与否。与其纠结于水果的“致癌或抗癌”标签,不如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保持均衡饮食——将榴莲作为多样化水果摄入的一部分,控制好分量,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收获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