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曾经红极一时的农家乐逐渐淡出大众视野,这一现象引发了行业关注。从早期的“一房难求”到如今的“门庭冷落”,农家乐的“沉寂”并非偶然,而是市场选择与需求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 业态单一:游客需求升级的必然冲击
“农家乐的核心问题在于功能单一。”崇明民宿协会会长、“知谷1984”民宿创始人刘庆指出,作为我国乡村旅游初期的典型形态,农家乐本质是“住宿+餐饮”的简单组合,即便食材再“土”、菜品再香,若缺乏游乐设施、文化体验等附加功能,也难以满足游客对“深度乡村游”的期待。
以崇明区竖新镇前卫村为例,早期农家乐仅是对农宅进行简单改造——在三楼房间配空调、衣柜和21英寸彩电即可营业。但随着时间推移,老旧的装修、单一的“一张床+彩电”配置,逐渐与游客对“沉浸式乡村体验”的需求脱节。
规范整治:早期野蛮生长的“后遗症”
农家乐的“遇冷”也与早期市场不规范密切相关。在行业高速发展期,部分农户和经营户未完善手续便急于入局,导致经营性设施用地难以合规落地。2017年上海“五违四必”整治期间,这一问题集中爆发。例如,青浦区曾有一家名为“人然合一”的生态园,其农家乐项目因涉及违法用地和建筑,4.3万余平方米违法建筑被全部拆除,成为行业规范化的典型案例。
供需失衡:乡村旅游的“内卷”与外流
除了内因,外部环境变化也加速了农家乐的转型。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上海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未能匹配经济水平、交通条件及居民休闲时间的增长,导致本地客群向长三角乃至更远区域外流。当周边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更丰富、体验更多元时,传统农家乐的吸引力自然被稀释。
市场逻辑:从“沉寂”到“新生”的转型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农家乐的“遇冷”并非行业终点,而是市场迭代的新起点。上海乡村民宿协会会长陈语默认为,“沉寂”本质是市场对不符合需求的业态的自然淘汰,无需强行“复活”,关键在于找到适配当下的新形态。
崇明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观点。2013年,崇明区出台《“崇明农家”管理办法》,规范农家乐经营,为1100余户办理证照。随着初代经营者年龄增长,年轻一代接手后对老宅进行翻新改造,融入非遗展示、亲子研学、文化体验等功能,推动“农家乐”向“精品民宿”升级。目前,崇明已拥有410余家星级民宿,这些民宿正是从早期农家乐基础上“长”出的新业态。
农家乐的“沉寂”,折射的是乡村旅游从“规模扩张”到“品质升级”的转型逻辑。当市场需求从“吃顿农家饭”转向“体验乡村生活”,当政策规范从“宽松准入”转向“合规发展”,乡村旅游的未来不在于固守旧模式,而在于顺应市场、创新业态,在迭代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