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隔一段时间,“逃离北上广”“返乡开农家乐”的话题总能引发新一轮讨论,但“诗与远方”的背后,乡村旅游行业的真实生态正经历深刻变革——情怀滤镜逐渐褪去,市场规则开始主导,农家乐(民宿)产业正从“野蛮生长”迈向“精细运营”的新阶段。 一、行业洗牌:部分区域遇冷,浙江却成“农家乐热土”
近年来,多地农家乐(民宿)业态遭遇瓶颈:云南丽江因低价竞争陷入恶性循环,部分农家乐为抢客源压低价格,导致服务质量下滑;大理因洱海生态保护,2023年曾要求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的餐饮客栈暂停营业,行业面临整顿;川渝地区更因部分农家乐开在居民区引发矛盾,“反城市农家乐”声音渐起。
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浙江正成为农家乐发展的“标杆区域”。最新发布的《浙江民宿蓝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浙江全省登记在册的农家乐(民宿)已突破1.8万家,房间总数超16万间,覆盖松阳、桐庐、安吉、千岛湖等县域,并涌现出一批“网红农家乐”。夏雨清、老钱、杨默涵等资深从业者早已将目光投向这些区域,布局旗下产品,推动“农家乐+乡村体验”的融合模式。
二、莫干山样本:从“区位红利”到“服务痛点”
作为国内农家乐(民宿)的“发源地”之一,莫干山的变迁颇具代表性。2012年,设计师朱胜萱在莫干山打造“原舍”,带动近20位设计师朋友入局,彼时70%的客群来自上海,3.5小时车程的区位优势吸引大量都市客。但如今,这一优势正被“拥堵”稀释——周末上山15分钟的路程常因堵车延长至2小时,客群结构也从“上海为主”变为“长三角多元”,上海客占比降至30%。
更关键的是,服务能力未跟上产品升级的步伐。游客愿为“五星级酒店价格”买单,却难享匹配的服务:曾在上海经营城市农家乐的陈粒坦言,早年热衷住莫干山农家乐,但因服务跟不上逐渐回归酒店;“服务短板”已成为行业共识,夏雨清直言:“未来能立足的农家乐,拼的就是服务。”
三、人才困局:留不住年轻人,培训成本高企
服务升级的难点,在于人才短缺。头部品牌“西坡”以“管家服务”为特色,杨默涵羡慕老钱能引入职业经理人;夫妻店“后坞生活”近年也引入日本温泉酒店经验的管家,但整体人才缺口仍大。
杨默涵曾到高校招生,却发现“学生宁愿去万豪拿1500元底薪,也不愿来农家乐”;早期“洋家乐”招聘的上海员工,3个月后流失过半——山里娱乐少、发展空间有限,年轻人难留。尽管近年莫干山本地年轻人回流,民宿普遍招聘本地阿姨,但培训周期漫长:“后坞生活”6年培训30位阿姨,仅剩一半;年轻管家流失率更高,人才流动频繁。
四、投资转向:从“赚快钱”到“理性回归”
行业早期,“一年回本”的神话吸引大量投资者涌入,部分人投几百万、请阿姨管理就敢开店,催生“野蛮生长”。但如今实业压力下,投资逐渐理性:新入局者多为大体量项目(部分新开农家乐达五六十间房),酒店品牌也开始布局(因“游客来乡村更想体验个性化”),但夏雨清认为“此时再开农家乐或酒店已非最优解”。
更值得关注的是,早期“为生活而来”的从业者与新晋“投资者”并存。如2006年创办杭州四眼井国际青年旅舍的王旅长,如今做农家乐更倾向“孤品”模式,拒绝网红化;但莫干山淡旺季分化加剧——以往春节前两三个月房间全满,如今国庆后28、29日仍有空房;头部品牌“西坡”入住率也从70%以上略有下滑。
五、未来方向:从“住宿”到“体验生态”
在夏雨清看来,莫干山的痛点在于“消费场景单一”:游客所有消费集中在农家乐内,外部缺乏配套业态。他建议,未来应丰富餐饮、书店、手作工坊等业态,构建“乡村旅游生态圈”——游客来乡村,不仅为住一晚,更想体验在地文化、参与乡村生活。
从“卖房间”到“卖体验”,从“区位驱动”到“服务驱动”,从“野蛮生长”到“精细运营”,2024年的农家乐行业正经历深刻转型。当“逃离城市”的情怀逐渐落地为“如何留客”的现实,服务升级、人才培育、业态融合,将成为决定乡村旅游未来走向的关键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