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曾是无数上海市民周末度假的“标配”,但如今在“Citywalk”“精品民宿”“露营基地”等新潮玩法冲击下,曾经红极一时的农家乐似乎逐渐淡出大众视野。近日,一则“全国近八万家农家乐倒闭”的B站视频引发关注,也让上海的农家乐现状成为焦点:曾经遍地开花的沪郊农家乐,如今究竟怎么样了?它的沉浮背后,又藏着乡村旅游怎样的进化密码? 从“一朵桃花”到“一片热潮”:上海农家乐的黄金十年
上海农家乐的兴起,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紧密相连。时间倒回至1991年春,上海南汇(今浦东新区)的郊野大地迎来一场“粉色革命”——首届“南汇桃花节”在桃林间拉开帷幕。彼时,上海乡村的游憩资源尚属“待开发状态”,但桃花的盛开让当地人意识到:除了卖桃子,乡村的自然景观本身就能成为“旅游经济”。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交通基建完善、市民收入提升,都市人对“近郊游”的需求爆发。吃、住成为最大痛点,农家乐应运而生。2000年“五一”黄金周,崇明前卫生态村的“农家乐”正式挂牌,成为上海首个农家乐景点。一时间,去前卫村住一晚农家屋、吃一顿农家菜,成了上海市民周末休闲的“时髦选择”。此后十余年,沪郊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崇明到金山,从青浦到浦东,处处可见“老宋农家乐”这样的家庭式经营场景。
崇明竖新镇前卫村村民宋友发就是最早“吃螃蟹”的人之一。2000年,他联合7户邻居在自家住宅开起“老宋农家乐”,凭借地道的农家菜和亲切的乡野体验,生意一度红火。2009年上海长江大桥通车后,游客量达到顶峰,老宋的年收入突破数十万元。“那时候,周末的院子全是人,根本忙不过来。”他回忆道。
热度退去:从“一房难求”到“门可罗雀”的转折
但这场热潮并未持续太久。2012年后,老宋明显感觉到“客人少了”;到2015年前后,沪郊农家乐整体开始“沉寂”。数据印证了这种变化:查询上海市文旅局官网,关于“农家乐”的动态信息大多停留在2018年前后,多为“星级农家乐评定批复”;而上海市农业农村委2023年发布的最新“上海乡村旅游点”目录中,传统农家乐的占比已显著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郊野公园、精品民宿、开心农场等新业态。
“长江大桥通车的新鲜感过去后,游客的需求变了。”老宋分析。早期,农家乐靠“新鲜感”和“性价比”吸引人——城里人图个“乡味”,农民靠闲置房屋增收。但十年过去,游客不再满足于“吃顿饭、睡个觉”,他们更追求“体验感”:环境是否精致?服务是否专业?活动是否多样?而多数传统农家乐仍停留在“家庭作坊”模式,设施陈旧、活动单一,逐渐被市场淘汰。
转型进行时:农家乐的“2.0时代”何去何从?
农家乐的“遇冷”,本质是乡村旅游从“1.0”向“2.0”迭代的缩影。如今,沪郊的乡村旅游早已不是“吃顿饭、摘个菜”的简单模式——崇明的郊野公园有骑行道、露营基地;青浦的精品民宿配套咖啡馆、手作工坊;金山的开心农场推出农耕体验、亲子研学。这些新业态不仅满足了“住得舒适”,更提供了“玩得深度”的可能。
但农家乐并非完全“消失”,而是以更“精品化”“主题化”的方式重生。部分农家乐升级为“乡村民宿”,加入智能设备、设计特色主题;有的与农业合作社合作,推出“认养一块田”“采摘+烹饪”等体验项目;还有的结合非遗文化,打造“土布制作”“灶头饭”等特色活动。正如一位文旅从业者所说:“不是农家乐没人要了,而是游客需要更‘有内容’的农家乐。”
从“顶流”到“转型”,上海农家乐的变迁,记录着都市人对乡村旅游需求的升级,也预示着:乡村的“烟火气”从未消失,只是需要更“对味”的表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