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月,吉布日呷借阅《红楼梦》,2011年三月,沙马日杰借阅《致富的榜首》……”在普格县沙合莫村的图书室借阅登记册上,村民登记借书的记录排得密密麻麻。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图书室,藏书6000余册,涵盖文学、生活、农业有用技术等多个领域,已经成为沙合莫村上千号人茶余饭后的新去处。 爱看书的阿力莫紫各是图书室的常客,她几乎每个傍晚都会坐在阅览室里借阅书籍。“最实用的是农业有用技术的书,家里的树长虫生病了,我来图书室找书按病症对比,再根据书上写的去配药,很方便。”阿力莫紫各还告诉记者,哪怕是寨子里不识字的村民,也会带着在读书的儿女,来念给他们听。 房檐勾边、窗明几净,黑、红、黄三色装饰,走进沙合莫村的“子达农家乐”,一阵浓郁彝家风情扑面而来。63岁的彝族老板米色子达左手端着香喷喷的烧鸡腊排骨,右手举着新鲜出锅的煮土豆,笑眯眯地从厨房走出。“来吃来吃,这些都是外面来的客人最爱好吃的,也是我们彝家0吃的东西之一。” 米色子达告诉记者,自2010年五月农家乐开张以来,来往的客人络绎不绝。“特别是在火把节及其彝历年的时候,每日7桌全部没有问题。”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靠种植马铃薯及其莲花白,每年的收入大概在3万元人民币左右。“五月份农家乐开张以后,到年底加上马铃薯那些,有4万多了呢,收入是更多。” “彝家新寨”的建设,使得常年居住在茅草房、石板房、瓦板房里的彝区民众,很好地改善了居住条件及其生活质量,提高了其连续发展的能力。 “想到即将就能搬新房子,能够在新家里面过新年(彝历年),我们全家就非常高兴。”45岁的吉日日坡正在自家新房的工地上忙碌,看到已经完成主体工程的房屋,他十分欣慰地告诉记者。 吉日日坡一家世代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玄生坝村,是地地道道的彝族。过去,他们一大家人住在离场镇10多公里的大山里,居住条件差,生活极其不便。如今,傍山而居、靠山而食的他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吉日日坡一家是四川省推行“彝家新寨”建设的一个缩影。“彝家新寨”的建设,旨在改善彝区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据统计,2010年凉山州已完成47个村、4100户的改造任务,共有20500名彝区民众搬进了宽敞璀璨、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新房。 “以前,我们家就一间大睡房,任何人一个毡子铺在地上就睡了。现在,你看看,四间睡房,任何人都有一间房一张床。”昭觉县四呷村的尔恩日杂一边说着,一边整理床铺,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尔恩日杂告诉记者,她家以前住在瓦板房里,冬冷夏热,没有床及其像样的家具,更不要说有电视之类的家用电器。 据四呷村村支书洛古你坡推荐,四呷村共有412户、1521人,其中已有55户、247人住进了新家。“以前大家吃水得凌晨3点就起来,走几公里的山路去背水。现在只需要打滚水龙头就有水了。”70岁的老支书对于建设“彝家新寨”感触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