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才开业,没有打所有广告就有重庆客人主动送上门来,估量一年能有十来万元收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并且赚的比在外打工还多,何必到沿海打工。”成先生说。 在贵州省桐梓县有这样一个说法,重庆人去避暑是从2006年逐渐兴起的。 2006年,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特大高温干旱,各地普遍连晴高温干旱,綦江0天气温度达到44.5℃,纪录至今难破。那一年,一些重庆人被高温迫得“背井离乡”,有亲戚在桐梓县的,便投靠亲友。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批重庆人接踵而至,他们与当地的亲戚朋友商议,每月吃住交300元至400元,待重庆天气凉快了才回家,通常一住就是四五个月。无论主人还是客人,殊不知一个巨大的商机已悄然而至。 如今的桐梓县楚米(凉风垭)、大河(七十二弯)、九坝(娄山关)等镇发展农家乐,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以前四五百元的月租房,如今也涨到了700元到1500元。但相比主城周边纳凉景区几百元一晚的住宿,仍算实惠。 当地物价也跟着水涨船高,一位重庆游客讲述自我的赶集见闻:原本8角钱一个土鸡蛋,有人正准备买,旁边一个重庆口音的妇女蓦地冒一句:“一块钱一个,我全要了。” 楚米镇“都一处”山庄的老板成先生,早年在广东深圳一带打工,去年他看到了发展农家乐的商机,果断决定结束在外打工的漂泊生涯,投资六七十万元搞起了当今的农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