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天山北麓的水西沟镇素有“森林公园”之称,距乌市38公里,全镇总人口12000余人,由回、汉、哈萨克、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六个民族组成。这里有平西梁、庙尔沟、东羊台、石盆沟、老虎沟、青石沟、半截沟、花儿沟等八大景区,还有“龙王庙”“娘娘庙”两处古遗址,如今的水西沟镇旅游已经成为农牧民发展的主导产业,全镇有400余家农家乐。 八月份,昌吉市六工镇杜氏旅游景区,一进门迎面就是乡村大舞台,喧天的音乐打破了乡村的宁静。舞台每半个小时都有舞蹈演出,人流较多时还会加演。顺左手行去,两排红灯笼引着游客来到农家小院区,“狗剩家”“二丫家”“柱子家”等农家味十足的名字让人感受到了乡土情趣。而农家餐饮区则以“小凤二舅母家”“狗剩舅舅家”等命名。长街的左侧是店铺区, 采纳木质老建筑的形式,让人感觉开店、闭店都由伙计一块块拆门板、上门板,店里除了一般的食品外,还售卖自产的粮食酒,包括杜氏特供白酒、清酒及其黑糯米酒等。长街的尽头是新建的民间作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明年将开放体验式的酿造作坊,游客能够在这里体验到酿造食醋、酿酒等民间工艺。同时长街也将改导致“中国印象区长乐街”,其中的餐饮店请有特色的农家乐免费入驻经营。 杜氏旅游景区始建于1997年,总占地面积2400亩,截至2010年累计投资5600万元,环绕乡土民俗风情及其水上休闲娱乐,杜氏从规划布局、房屋、园林绿化到旅游服务等配套上都力求体现古朴农家及其渔家特色,成为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0接待量达5000人每日。走在杜氏景区,睡莲池上莲花盛放,两侧池畔新建的廊亭可倚栏观莲,远处树林边一个老农正用手撒着种子,几个老农正在附近整理菜畦,一片田园风光。新建的冲浪池及其原先的水上拓展区都是游客喜爱的游乐项目。 若是军事迷,可去德国黑森林陆战区,这里有仿真大炮,蒙古包一律以迷彩装饰,俨然一副军营架势;若爱好餐饮自助,能够在野炊区租套锅灶带烤肉炉子,煮锅羊肉,烤上肉串,生活就很丰富了,采摘区还能够体验亲手摘下苹果、西瓜的欢跃。 在乡村大舞台前,记者见到了张女士一家,她告诉记者,她曾住过这,体验这里的篝火晚会,感觉氛围很好,十分放松;妹妹从塔城来昌吉玩,正好来这里转转,感觉很不错。妹妹则说:“在塔城就听说过杜氏,来了感觉玩得很过瘾!” 为了打造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刚刚结束的泼水节,杜氏就邀请了傣族的表演团来杜氏驻地演出。2010年,杜氏的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5万人次,年营业收入603万元,实现利税184.9万元,从业人数达到260人,吸纳农村劳动力65人,为冬闲农民提供就业岗位150多个,带动昌吉州近万人从事乡村旅游。在杜氏带动下,六工镇发展“农家乐”旅游景点26处,其中中国4A级旅游景区1家,A级旅游景区2家,星级农家乐6家。2010年接待游客总人数36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2835万元,直接吸纳就业362人,间隔提供劳动就业岗位859个。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做大做强休闲农业,近些年以来,水西沟镇突显“一村一特色、一域一亮点”,把全镇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以旅游带动“农家乐、牧家乐”发展,鼓舞连片经营把农家乐、牧家乐做大做强。2007年该镇成立了新疆0“农家乐旅游协会”,制订旅游行业自律公约,向经营户提供区内外的信息,增进农家乐、牧家乐经营户提高治理水平,还联合县、镇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农家乐、牧家乐经营户进行家庭小炒、礼仪接待等多种技能培训,以提高乡村休闲旅游服务质量。水西沟镇党委政府踊跃引导,为“农家乐、牧家乐”经营户在新农网、兴农网、天山网、饭统网等诸多网站设置网页,进行宣传。同时,还踊跃鼓舞经营户在网上查找适当自我品牌的特色小吃,研究创新,引为自用。如今,该镇9个村村村都有农家乐及其牧家乐,以往散乱无序的农家乐已经走上正轨。 平西梁子村紧挨大山,裴玉萍家的怡及其农家乐一派田园式的幽静,小院里种着笋子、小白菜、草莓,一人多高的果树上李子挂了霜,小小的菜圃边花儿开得正盛,院里还盘了个蒙古包。裴玉萍告诉记者,自从5年前从山上搬下来就搞农家乐了,店里供应的是特色牛排、土鸡,吃的菜全是院子里种的绿色蔬菜,除了500多平方米的住宅区外每户还有2亩地的养殖区,“村子离山只有十来公里,游客们来这里能够上山骑马、徒步。 方家庄子村是水西沟镇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也是镇上农家乐的领头羊,从事农家乐的有200多家。海菊从2003年起就做农家乐,如今积攒了大把的声誉及其回头客。厨房里高压锅发出噗噗的响声,客人在花丛前围桌坐定,今天有十几桌客人。她家有两个院子,前院接待散客,后院则以五六十人以上的大团为主,海菊告诉记者,自我这里位置靠里,就是靠脚踏实地做生意、饭菜实惠、适宜打折做出了名头,客人时时爆满,来她这里消费的,80%都是回头客。 海菊告诉记者,由于生意忙,她雇了十来个人帮忙,忙不过来时就按每日80元的价格请钟点工,现在这里工作的就有20多人;厨师是5年前在这里工作的,工资也从最初的1000多元涨到了当今的4000元,海菊说,为了保持纯正的农家风味,她要求菜放最基本的调料,体现原汁原味。一样由于白天接待太忙,海菊把住宿的客人都推荐到左邻右舍的农家乐去了,“有钱大家赚!”如今海菊家4口人每年有三四十万元的收入,村里的人均收入也达到1.1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