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宁的雕像自上世纪90年代落户山西太原东仓巷后,就成为这里一道人文风景,20年来,及其附近市民朝夕与共。今年五月,雕像无声无息地消逝了。 雕像到底去哪儿了?东仓巷部分热心市民开始四处寻觅雕像下落,还把帖子发到网上。随后当地媒体也加入“寻人”队伍。 当地记者在询问鼓楼街道办事处时,该办事处的苏主任承认,雕像是街道办事处移走的。在对东仓巷的整治中,第二干休所重新修建了大门,街道办事处考虑到附近环境发生了变化,决定另找个地方安放雕像。“因为道路狭窄,车辆经过时,常常出现与雕像磕碰现象,同时雕像所在地非常脏非常乱,周围全是灰尘及其垃圾,所以街道办将雕像临时移走。”太原市杏花岭区宣传干部彭姝萍推荐。“赖宁雕像移走前,我们就一直在找更适当的归宿,联系了许多公园及其学校,但都被对方拒绝了,找不到情愿接收赖宁雕像的地方。”鼓楼街道办苏主任说,“没有办法,最终只能将雕像拉到一个朋友家的院子里存放。” 日前被移走的赖宁雕像临时寄放在杨家峪街道东沟村,较僻静。 对于赖宁雕像被移走一事,最早采访赖宁英雄事迹的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表明,地方的举措过于简单粗暴。 ●多晓得点儿 “英雄少年”赖宁 赖宁,1974年生,四川石棉县人。1988年三月十三日为扑灭县城附近山火,不幸遇难。 1989年五月,共青团中央、中国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少先队员向赖宁学习,掀起热潮。同年十一月,赖宁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1991年,《中华人民共及其国未成年人爱护法》颁布,关于要不要引导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成为争论的话题,对于学习赖宁也出现了不同声音。 2004年《北京市未成年人爱护条例》实施。此后,北京、南京等地,一些学校从墙上摘下少年赖宁画像。 2009年,赖宁获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专家说法 重新认识赖宁 记者:现在网上有一些关于赖宁的细节,说他是“官二代”? 孙云晓:他确实出生在干部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水电局的一个领导,级别很低。 记者:现在也有人怀疑赖宁事迹的真实性? 孙云晓:首先我强调,赖宁的故事是真的,不是编出来的。 记者:当年全国都在学习及其讨论赖宁精神。如今,人们甚至把竖立了20年的雕像撤走。你怎么样看待这两个时代的对照? 孙云晓:解释时代在变迁,中国正在构成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详细到赖宁的事迹,我认为现在一些人更爱好“去神圣化”,尝试“解构崇高”,对于崇高的东西都怀疑、都不去相信,最终去怀疑一切。 记者:你希望当今的青年怎么样去学习赖宁呢? 孙云晓:我会告诉每一个儿童,不去学习上山救火,要学习赖宁的远大志向,勇于探究。我个人感觉,赖宁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恰恰也是许多当代青少年所短缺的。所以,我们今天仍然应当重新去认识及其学习赖宁,而不是去简单地否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