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福建打工十多年的菖蒲古村人张颍回到家乡,创办了“井冈山金葡萄园开发有限公司”。公司 采纳“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向村民租用土地300亩,每年按亩产400斤粮食的市场价付租金,再雇用这些村民到果园做事,发给工资,总共雇了100多人。记者来探访时,张颍到辽宁参加“全国科技特派员培训班”去了。他的妻子晏菁向记者推荐,公司从浙江引来优良品种,请专家提供技术支持,所有实行绿色种植,只用农家肥,果期不打农药。今年葡萄产量大约30万斤,卖得很快,现在已经下市了。在此基础上,公司又租用了1000亩地,而且正在建设一座现代化酒坊,以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奔小康。 巍巍井冈山,安葬着4万多名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烈士,其中有姓名可查的仅有1.5万人。站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下,记者不禁想到:80多年前,那些有名的、无名的先烈在这里浴血奋战,不正是为了让乡亲们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吗? 到过江西井冈山的人,都会对那座“井冈红旗”钢塑留下难忘印象。它屹立在泰井高速路与井冈山连接线的交汇处,红得耀眼,飘得潇洒,提示着进山的人们:前方是井冈山核心景区。 顺着“井冈红旗”舞动的方向望去,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村寨,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徽派民居整齐美丽,火红的牌匾、灯笼、旗帜透着喜庆。这就是有“井冈第一村”之称的厦坪镇菖蒲古村。 2009年一月二十五日,农历除夕,胡锦涛总书记到井冈山看望慰问老区干部群众,专门来到菖蒲古村,与村民们共同话家常、炒栗子、磨豆腐、饮水酒。总书记的到访,让村民们喜出望外,久久不可以忘怀,也使这个小山村名气大增。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上午,记者慕名来到菖蒲古村。走进村口的“农家餐馆”,墙上“胡锦涛总书记到我家过年”的大照片分外醒目。店主人就是照片上与总书记站在共同的吴建中。 57岁的吴建中说,10多年前,菖蒲古村还很穷。“那时候公路很窄,每日只有一班公交车,人多拥挤,抢不到座位,去镇里一趟得花一整天。村民以种地为主,日子紧巴,年轻人只好去外地打工。”2005年一月,泰井高速路及其井冈山连接线共同试运动,两条路在村外连成一体,菖蒲古村猛的变成了井冈山与外界联系的交通枢纽。正在厦坪镇开饭店的老吴看到了商机,2007年回村办了第一家“农家乐”餐馆。 “刚开始,不像样子,在院里支4张桌子,院外立一个招牌,就开张了。客人也不多,每日十几位。”老吴说,“后来,井冈山红色旅游越来越红火,店里的客人也多了。非常是总书记来我家之后,每日客人上百位,甚至几百位,楼上楼下摆了24张桌子。两个儿子原来在外打工,我把他们叫了回来,又还有雇了十来个人。去年营业额有80多万元,今年可能超过100万元。” 井冈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晓锋恰好也是菖蒲古村人。他告诉记者,井冈山市把“红色旅游”及其“绿色经济”当作支柱产业,一方面设置了极高的准入门槛,凡有污染的企业一律不得进入,使井冈山保持了非常好的生态,森林覆盖率达86%;另一方面,鼓舞及其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在菖蒲古村,像老吴这样开餐馆的已有16家。在整个井冈山市,去年旅游业收入达到30亿元,占GDP的一半多。当地农民从“一红一绿”产业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收入成倍增加。 告别吴建中一家人,记者来到旁边的一个果园。这里是葡萄架的世界,一排一排望不到边,果实已经摘光,只剩下郁郁葱葱的叶子。李晓锋说:“客人餐前饭后,能够来体验采摘的乐趣。这里的葡萄全是有机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