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三日,记者随朋友驱车到浦口区,在沿途的桥林、汤泉、星甸等镇的道路两边,记者发觉,多种农家乐的指示牌众多,有的指示牌上面写有“餐饮、垂钓、采摘、会议、住宿”等农家乐内容,更多的则只写有农家乐农庄的名称及其农庄的电话号码。在星甸镇一家农庄门口,因为来的自驾车较多,老板只有当起暂时的“交通协警”,指挥车辆停靠。垂钓池旁,钓位有限,游客只能先到先钓。有的塘口旁边,紧凑站立着五六位游客,大家吵吵嚷嚷,好像把鱼都吓跑了。所以半个小时下来,也看不到几次鱼儿上钩的情景。有的垂钓者因为钓位太密,鱼线相互缠绕的现象时常发生,喊上半天,忙碌不堪的工作人员也没有空能来帮忙解开缠绕的鱼线。 长期从事旅游策划及其旅游房地产开发的天马旅游投资公司董事长张志发推荐,南京的农庄游最早从1995年在江心洲的旺兴发农庄初具雏形。经过16年的发展,日前南京市大大小小的农庄及其农家乐餐馆有500多家。因为其中部分投资者看好农庄的赢利潜力,于是几个人筹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租下或买下农民的水塘田地,搞起了农家乐。但有的是仓促上马,短缺治理经验,服务人员偏少,导致游客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十一长假本应是都市人结伴到乡村农家乐餐馆吃饭、休闲的好时刻,在南京周边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一大堆农家乐餐馆。不过,游客们在一些农家乐却感受不到真切的“农家味”,餐饮质量及其休闲项目也让游客们乐不起来。 最悲催的则是午饭时间,因为当天值班的只有1位大厨,几位帮工,所以游客要点的现炒的小炒常常要等上20多分钟才可以端上。老板只能让游客点上咸肉、风鹅或凉拌菜,记者发觉,上的菜多为炖藕饼、青菜肉圆等能够提前先加工好的“大路菜”。因为人手实在太少,就连老板也忙前忙后地当起跑堂端菜。游客常常望着空盘空碗,聊天等菜。常常参加农家乐活动的居民告诉记者,每逢天气晴好节假日,农庄工作人员忙不过来的现象屡见不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