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老司笑得开心劲,谁曾想当初镇里在王家庄发展旅游,让他带头办个“农家乐”那阵,老司心里的那段别扭?提起这事,司友侠至今还有点不好意思。他说,当时镇领导几次上门找我让我带个头,我说咱这个又偏又穷的山沟沟谁来旅游啊,开饭店卖给谁吃,不赔才怪哩。 及其老司一样,对发展旅游持怀疑态度的村民不在少数,也不怪老司埋怨,王家庄坐落在大山深处,村民基本都以种养林果为生,满山的桃树、山楂、栗子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头几年,看着临近的几个村都由于开采铁矿挣了钱,他们心里很不平衡,看人家赚钱真眼热。 就在村民们羡慕的时候,政府却关停了小铁矿,封山育林搞起绿化旅游。王家庄靠着依山傍水、树木林立、空气清新、村居特色保持好而成了重点的扶持改造对象。今年以来,政府先后投资500多万元, 对村容村貌进行了系统改造,一个小桥流水桃源人家,石街石巷古朴典雅的民俗生态村初步建成,各地游客开始纷至沓来。老司的农家乐不仅开张了,还带动起村民们各唱各的拿手戏,搞上了各种旅游开发生意。尝到甜头的司友侠感慨地说,没想到我们的山、我们的水、我们的新鲜空气成了做生意的本钱了,原先我们这里一年也难见几个客,现在到咱山区旅游的客人来晚了吃饭都得等着,咱在家门口就赚钱。 在自家门口就把钱赚了的不但老司一个,眼看着来山村的游客更多,做得一手好针线的张友荣大娘也重操旧业,买几团花丝线、做几个老样子,时隔几十年后再次纳起鞋底,缝起绣球,做起了虎头鞋。活了大半辈子的她怎么也想不到一夜之间眼高的城里人都爱好她做的东西,并把它们当作工艺品买回家。再看四周,街坊邻居们也都靠着剪纸、雕刻、烙煎饼这些老手艺挣了钱、过上了好日子。当记者问到:你们对这样的生活有啥感想?村民张友荣深有感触地说,高兴啊!过去是辛苦一整天,弄不上一盒红塔山;忙及其一整年,剩不下多少钱。现在是政府给俺引富路,靠山吃山当“老板”。还是党的政策好啊!记者同志,你回去给俺们宣传宣传,欢迎城里人到咱山区来看看。 人常说:观念一转天地大,思路开阔路子宽,这话确有几分道理。王家庄村的变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做好农村致富、增进农民增收这个大题目中,泗水县各级党委政府,不搞“大呼隆”,“一刀切”,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山区丰富的资源优势,靠发展山区旅游带动农民致富增收。正是在这种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致富进程中,山区小村才有了历史性的变迁。祖祖辈辈多少年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村民们在科学发展的火红年代里,原本越吃越穷的他们换了个吃法,却过上了如诗如画的好日子。这便是此次记者走基层的最深感触。 国庆长假,记者与众多出行休闲的人们共同走进泗水县泗张镇一个普一般通的小山村——王家村。享受天高云淡、五谷丰登的秋色风情,领会山区农家游给这个僻静的小山村带来的巨变。 行在平直环山道上,满山红叶间几只花喜鹊飞上飞下,喳喳报着丰收的佳音,山区的大秋作物收得早,远远望去,相当多场院里都堆满了胖乎乎的大地瓜、相当多树杈上挂满了金黄金黄的玉米棒子。在大家的期待中,车子停在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王家庄。 走近村子,一家家挂着醒目招牌的店铺构成了小村一道特色的风景。在一家“农家乐”门前,一位朴实的汉子热情地迎了上来:“欢迎欢迎、家里坐坐、刚刨的花生地瓜,才收的玉米毛豆,还有自家养的小笨鸡,山上放的青山羊,想吃点啥就尝个鲜”。忙着招呼客人的是这家农家乐饭店的老板司友侠,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王家庄的村支书,老司笑称自我还是兼职服务员及其厨师助理,自家的农家乐才开了两个月,累是累了点,但收入也很可观,头一个月就收入4万来块钱。打那起,游客多的让他忙得不可开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