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崇荣说,农家乐就应当处处体现农家特色,尽管来农家乐的客人都是城里人,但做出的菜式口味不可以一味地像城里菜馆的滋味,而是要体现农村风味。农家乐的周边环境绿化要给人回归田园的感觉,这样才可以让城里的客人感受到农家乐的独特韵味。食物要把好质量关,食物要新鲜,饭菜要色香味美,服务态度要热情周到,客人来的时候要接,走的时候要送,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回头客。在硬件设施上也要跟上时代潮流,例如将农家乐重新装修一新,添置一些机麻、空调、音响设备等。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法。 我们在青龙村了解到,从最初没人情愿做农家乐,到如今18家农家乐,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1998年的1800元提高到当今的7000元以上,农家乐的发展为青龙村的经济发展及其村民致富重要产业。 十多年来,青龙村农家乐发展红红火火,其秘诀就是发展“农家乐”不但需要经营头脑,更需要起到与时俱进的眼光。青龙村除了地理占优势外,最重要的是从菜品、软硬件设施上都下了大功夫,在保证菜品起到农家风味的基础上,体现出农家特色,又跟上时代发展,迎合了客人吃喝玩乐的需求。 宜宾日报记者深入宜宾市各区县,从市场、经济微观视角,察看一个品牌、一个产业、一个“新农民”、一个致富能人等十个“一”,从中感受宜宾经济发展的脉搏,发觉宜宾经济新气象。本报从即日起推出系列稿件,以飨读者。 九月二十三日上午,我们来到南溪区南溪镇,从江边的望瀛门一路而下,经过一段蜿蜒幽静的农家小道,便来到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农家乐”村——青龙村。 一进村口,一片郁郁葱葱的苍翠竹林映入眼帘,不远处的长江不时传来轮船呜呜的汽笛声,及其着阵阵秋风让人心驰神往,但置身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还是道路两侧一幢幢乡村风情浓郁的农家小院,“赏江园”、“碧绿园”、“吉春”……这些农家乐的店铺名,一个个或诗意或喜庆,表达着主人的热情。 “这是2011年,新鲜的事儿说不完,洪州古城不再旧,城市面貌换新颜……”一段高亢嘹亮的快板吸引我们的注意,循着快板声传来的方向,我们走进一家叫“会友茶园”的农家乐,看到一群年过半百却神采奕奕的老太太围在共同,手中竹板上下翻飞。院子布置得简单而雅致,蓝色的遮雨棚罩在头顶上方,秋雨绵绵也没有影响阿姨们玩乐的兴致。“我们是老年大学的学员,今天在农家乐搞活动,大家自娱自乐。”53岁的徐凤英阿姨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常常来农家乐耍吗?”我们问,“常常来,基本上每个周都要来一次,这里空气好场地又宽,唱歌跳舞表演节目都安逸。” 我们告别这些阿姨,走出 “会友茶园”,来到另一家名为“安东”的农家乐。老板娘许小蓉告诉我们,今天有五桌客人,每桌20个菜,一家人从早上七点就忙开了,假如是周末节假日,再遇到天晴,客人更多,都接待不过来。 “1998年我开‘东溪茶园’的时候,全村只有我一家农家乐,现在已经发展到18家,能够说是‘农家乐’改变了青龙村人的生活。”在“东溪茶园”的院坝里,青龙村村支书邱崇荣向我们推荐青龙村的农家乐发展情况。 青龙村人过去靠蔬菜种植为主,1998年,当地政府就怎么样发展农村经济,组织了一批村干部到郫县、龙泉等地考察学习。因为青龙村地处南溪城乡结合部,交通便利,并且面朝长江景色优美,考察学习后,邱崇荣认为青龙村是发展“农家乐”的绝佳地方。 从最初没人情愿干,到现在“农家乐”成为青龙村的“品牌”,十多年的时间,农家乐慢慢在青龙村遍地开花,客源接连不断,村民的收入也普遍得到提高。“效益好的农家乐一年最多能够赚四五十万元,通常的都有十万元左右的收入。”邱崇荣还说,因为农家乐需要许多服务人员,村里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十多年来,青龙村的农家乐发展越来越红火,邱崇荣认为,农家乐发展除了要有地域优势外,要想长年保持客源滚滚,就要在许多方面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