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90%的地域是农村,83%的人口是农民,农村始终是衢州宣传文化工作的主要阵地。多年来,衢州在这方面做了相当多工作,但农村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农村地区因经济欠发达等原因,宣传文化工作普遍存在无场地、无设施、无经费、无人员的现象,农民看电影难、看书看报难、看戏难的问题较为明显,最普遍的文化生活基本上是看电视,文化活动很贫乏。 农家乐文化大篷车由此应运而生。自2005年十一月七日正式启动以来,它的车轮已经驶过全市2000多个行政村,巡回演出1200余场,直接受益观众达100余万人。 “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基层文化宣传力度,加大农村文化传播。”严洪福说,“学‘最美爷爷’倡文明新风”专题演出,在每个县(市、区)的巡演安排到今年年底,总计近百场。其中,将融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宣讲。“明年春节后,“学‘最美爷爷’倡文明新风”演出团队将奔赴更基层、更偏远的山村。” 严洪福说,农家乐文化大篷车是一块演出的“金字招牌”,这是一件要长久做下去的事情。市婺剧团将编排出更多的文化惠民节目,制造更多的“三贴近”作品,奉献给百姓。 “回来吧,平庸的最美老人。回来吧,伟大的最美老人。”十一月十六日,“学‘最美爷爷’倡文明新风”文艺演出,在开化塘坞乡团结村举办。市婺剧团及其市农家乐大篷车艺术团的80多名演员,以精湛的技艺及其充沛的激情,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再现了占祖亿平庸而伟大的感人事迹。“最美爷爷”的大爱壮举,感染及其温暖了现场数千名农民观众的心。据了解,这已经是该专题文艺演出在全市巡演的第20场。 这是一辆满载文化的车,这是一辆播撒欢乐的车。这部大车在它走过的三衢大地上播种、浇灌,把繁荣城乡文化的星星火种带到了城乡每一个角落。 十一月七日,衢江区云溪乡塘村人迎来了衢州“农家乐”大篷车艺术团。当天,是衢州“农家乐”大篷车艺术团下乡演出的第一天。“文化下乡来,农民笑开怀。农家乐,乐农家。”塘村人专门在纸板上用水彩笔写下这幅标语,每当节目演到高潮处,他们在人群中高高举起标语,左右挥舞。 6年时间,在橘海深处、大山沟里,大篷车艺术团的演员们,为三衢大地的乡亲们送上了一道又一道的文化大餐。“我86岁的妈妈很爱好看戏,因行动不便,加上村里也好多年没有剧团来演戏,我们一直难以满足她的愿望。现在好了,来了一辆会‘变戏法’的大汽车,一直开到我们家门口,一打开就是舞台,想看什么戏就演什么戏,还不要花钱,老人看了很高兴,我们也很中意。”开化县杨林镇川南村村民宋河玉说,农家乐大篷车让他们大饱了眼福及其耳福,希望类似演出能够再次走进村里。 文化大篷车日前已储备200多个节目,节目库实行动态治理、常换常新。全部节目都通过《农家报》向农民发布,供农民自由选择点演,这是农民有求必应的“文化110”。 除送戏,大篷车还送电影、图书等,并与相关部门联动,增加了农技咨询、劳务服务、免费医疗、法律维权等,成为反映民情民意的直通车。 文化大篷车还把文艺演出与形势政策宣传结合起来,相继创作编排了音乐快板《十七大精神放光芒》、小品《为民书记》、表演唱《科学发展走在前》、方言快板《人人为招商献力量》等一系列关于科学发展观、招商引资、创业富民等文艺专题宣传演出,把“农家乐”文化大篷车打导致为宣传党及其政府方针政策的阵地、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平台、传播知识的窗口。 “经过数年的辛勤耕耘,大篷车已深入人心。”市婺剧团团长严洪福说,几乎每位大篷车演员都有这样的经历:一场演出结束,总有热情的乡亲拉着他们的手说:“能不可以再表演几个节目……记得下次一定要再来……” 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浙江省副省长盛昌黎等领导,先后来衢深入农村一线视察大篷车巡演活动,并赋予高度评价。2006年五月,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吉炳轩批示并派遣调研组专程来衢调研,一致认为“形式很好,值得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