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二月至今,是五龙村红色“农家乐”的快速发展期。约1200名村民中,近一半人从事这项产业,人均收入从2008年前不足2600元,增加到日前的7100多元。 一大早,我们走进福建上杭县古田会议旧址旁的五龙村,一座座修缮一新的民居映入眼帘。98岁的张堂妹坐在门口,正及其走进院子的游客们聊天。老人的家是一座典型的闽西农家院,3年前在一片猪场上翻建而成。庭院里,大红灯笼喜气洋洋地挂在廊下,墙上的红色标语及其革命领袖的画像,将人们的思绪带回烽火连天的岁月。 “像这样的‘农家乐’,五龙村眼下共有25家,在旺季,各家几乎每日都从早忙到晚。忙不过来时,张堂妹还会拄着拐杖到厨房帮忙。” 大学生“村官”丘美琴推荐。 彩眉岭下,五龙村头,红色历史波澜壮阔。80多年前,村里住过红军;80多年后,红色“农家乐”在这里风生水起。 村党支部书记廖德方说:“是党支部加协会(农家乐治理中心)的‘农家乐’治理模式,让广大村民尝到了甜头。”“农家乐”协会会长由村支书担任,并组建了村党员环保队、技术帮扶队等,服务村里的项目发展。 “以前村民靠天吃饭,相当多人外出打工。近些年以来,红色‘农家乐’越来越红火,眼看着‘土窝窝’长出‘金蛋蛋’,村民们纷纷回乡,包括一些在城里小有成就的老板。大家感觉,现在村里比城里更有发展前景!” 说到这里,廖德方一脸兴奋。 彩眉岭间的晨雾,在阳光照耀下渐渐散去。五龙村藉古田会议精神光芒,携水碧山青之美,又迎来一批批追“红”逐“绿”的人们。 廖兴盛3年前在外办公司,后返乡竞选村主任,一心带领全村发展“农家乐”。他说:“为幸免村里的‘农家乐’恶性竞争,让游客放心地吃、愉快地玩,我们成立治理中心,进行统一治理,实行统一采购,并将采购、运输及其小商品售卖等交给本村的农业生产户干,把蔬菜采摘园交给农业生产户承包,从而缩小了村里旅游户及其农业生产户之间的收入差距。” 红色“农家乐”让村民的物质及其精神生活都更加丰富。村里如今建成了农家书屋,存有两万多册书。医疗保险也实现了全民覆盖。假如村民夜里生病,只需一个电话,村卫生所的医生就会上门。 走在村里,一座挂有“红军客栈”的房子导致我们注意。这家的主人廖祥钦,今年59岁,退休前是村小学的校长。为缅怀古田会议精神,廖家老两口专门把房子起名为“红军客栈”,把几间客房区别叫做“钢铁一连”、“钢铁二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