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村,类似蒋红珍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例如,陈美华也是中华村的一名一般农民,这几年村里发展乡村旅行,她把家里闲置的8间房出租给了锦江集团开农家乐,全家4亩承包地流转给农业合作社。另外,家中还有很多“薪金”收入:她应聘做了“农家乐”的服务员,负责农家乐的客房保洁,每月有1300元左右的收入;女儿在花卉公司上班月工资1200元左右,丈夫是村便民服务中心理发员,每月收入也有1200多元。她给记者算了算,一年全家收入有6万多元,这还不包括平日里向游客卖些自家屋前院后种的新鲜蔬菜的收入呢。 在上海郊区,类似蒋红珍这样的“五金”农户正在接连不断增多。据上海市农委提供的0消息,去年上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1.3万元,同比增长11%以上。而整个“十一五”期间,是上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接连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的5年,也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5年。 打工有一份“薪金”,把自家房屋租赁给旅行公司开农家旅馆有一份“租金”,土地流转后收入一份“流转金”,加入了“农保”、“镇保”有一份“保障金”,外加经营“农家乐”又多一份“现金”收入。记者目前来到上海市郊金山区廊下镇中华村村民蒋红珍的“农家乐”饭庄,及其她共同细数收入家底,蒋红珍连连说:“都是中国的富民政策让我成了‘五金’农民。” 蒋红珍忙得团团转,饭店虽然不大,却也有4个独立包间,大餐厅里放着6张圆桌,人多的时候还在走廊上加座,可容纳100多人。蒋红珍告诉记者,去年六月起,她在自家农舍里开出“外婆家饭店”,不但“农家乐”生意红火,附近企业的员工及其村民邻居也经常跑来尝鲜。据保守估量,蒋红珍开饭店的收入一年至少有十几万元。今年51岁的她,从小就是拿锄头种地的农民,而今,她及其家人已经从单纯依靠种地吃饭的情况中解脱出来,逐渐走上了富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