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社交媒体上关于传统农家乐经营困境的讨论持续升温。某短视频平台一条标题为“5年倒下8万家?从一桌难求到门可罗雀,农家乐经历了什么”的视频,播放量已突破200万次。不少农家乐从业者在抖音分享自己的关店经历,镜头里空荡的院落、闲置的桌椅,成为行业寒冬的注脚。 按理说,2024年旅游与餐饮市场全面复苏,兼具两者属性的农家乐本该迎来“第二春”,为何反而陷入经营危机?
传统农家乐为何“失宠”?
网友的讨论道出了关键。有人直言:“70后、80后玩不动了,90后、00后连周末都加班,哪有时间下乡?”更核心的是,部分农家乐停留在“吃农家饭”的初级阶段——摘菜、钓鱼等体验项目单一,缺乏“乐”的深度;而搭建游乐设施、打造景观又需重资产投入,许多小规模农家乐难以承担。此外,“老乡骗老乡”的宰客现象屡被吐槽,信任崩塌加速了客源流失。
“农家乐化”餐饮:传统模式的升级版
传统农家乐虽遇冷,但“农家乐化”的餐饮新形态却在悄然崛起——它提炼了农家乐的天然食材、田园场景等核心元素,并将其升级融入餐饮的全链条,从菜品到空间、从体验到文化,全方位满足都市人的“田园向往”。
东北铁锅炖:都市里的“烟火气破壁器”
2024年,东北铁锅炖一跃成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顶流”。在上海某热门美食榜单中,铁锅炖力压本帮菜登顶。其走红逻辑清晰:一方面,消费者对“地道风味”的需求激增——小红书《2024生活趋势报告》显示,“吃地道风味”相关笔记同比上涨240%;另一方面,铁锅炖的“大锅慢炖”场景自带社交属性,在快节奏的都市中,围坐一锅热气腾腾的炖菜,成了年轻人打破社交壁垒的“神器”。
围炉火锅:比围炉煮茶更“接地气”的冬日新宠
近两个月,社交平台上“围炉火锅”火了起来。几把竹椅、一口铸铁锅,用石头垒起凹槽生炭火,既新奇又充满乡野趣味。西安、武汉、北京等地的火锅店、露营店纷纷推出这一场景,成为“最巴适的冬天”代名词。
乡村咖啡:下沉市场的“咖啡新势力”
随着咖啡创业热潮,乡村咖啡馆在2024年迎来爆发。《2024中国咖啡市场洞察报告》显示,四、五线城市咖啡订单量同比激增260%。小红书上,“乡村咖啡”相关笔记超6万篇,湖州安吉更是凭借“村咖”出圈——这个常住人口58万的山区小县,藏着341家咖啡馆,近半数成立于2023-2024年,按人口密度计算已超过上海。“为了一家店,奔赴一个县”成为年轻人的新打卡方式。
土菜馆:把“乡下味道”搬进都市
以老乡鸡、笨罗卜、农耕记、王捌院子为代表的“土菜馆”,将农家乐的“土”味升级。老乡鸡不仅以“土鸡”食材为根,更将农场元素融入空间设计,北京农场旗舰店用稻草、木栅栏营造有机感;农耕记主打“湖南乡下菜,深圳城里卖”,用竹椅、红灯笼、新鲜时蔬堆头还原“老家丰收”场景;王捌院子则把“院子餐饮”开进深圳欢乐港湾,甲鱼明档、土菜明档与商场的都市氛围碰撞,吸引大量消费者;笨罗卜作为长沙“排队王”,用浏阳农村的凳子、简装大食堂,让食客“一秒回老家”,高峰期排队超3小时。
田园餐厅:全链条生态的“农场体验”
非连锁的“田园餐厅”也在兴起。这些餐厅强调“本地、本季、本味”,主打“现摘现做现吃”,从食物种植到厨余施肥形成生态循环。社交平台上,“首家菜地/农场餐厅”的标签下,越来越多城市人选择“饮一壶茶,吃一顿田园中餐”,体验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生态。
传统农家乐或许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但“农家乐化”的餐饮创新从未停止。它不再局限于“下乡吃饭”,而是将田园的纯粹、乡野的趣味,以更灵活、更贴合都市需求的方式融入餐饮场景。从铁锅炖的烟火气到乡村咖啡的慢生活,从土菜馆的“老家记忆”到田园餐厅的生态循环,这场“农家乐进化论”,正为餐饮行业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