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浪潮中,河北围场将发展焦点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天地。曾经,乡村广场是村民们聚集唠嗑、观看露天电影和地方大戏的场所,如今,这里摇身一变,成为了举办创意活动的热门之地,十里画廊森林音乐季、牛文化美食节等系列特色活动在此精彩上演,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走进被誉为“塞罕坝下第一村”的哈里哈镇八十三号村休闲广场,一场以“文化演绎+乡村美食+土特产推介”为主题的十里画廊森林音乐季正开展得如火如荼。8月10日晚,现场观众超2000人次打卡体验,来自山东的游客马先生一家兴奋地说道:“这个活动太赞了!既有文艺的氛围,又有热闹的市井气息,真是不虚此行。”
八十三号村党支部书记戴立军介绍,此前该村只是游客前往塞罕坝的途经点。今年,村里全新打造了森林宿集、哈里哈林场大食堂等业态,与周边星空图书馆、灵芝仙谷等景点有机联动,形成了新的旅游目的地,承载力和吸引力大幅提升。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满足游客夜游需求成为当务之急,在林海环绕中举办音乐季的想法应运而生。
为了让活动发挥最大功能,当地创新打造了兼具互动性和体验感的夜游体系。现场设置了三大分区,演绎区以森林、星空为背景,推出音乐盛宴、篝火体验,让观众尽享激情狂欢;美食区提供手工土豆粉和牛汉堡等非遗小吃和民族风味,满足美食爱好者的味蕾;展销区售卖源自林间的灵芝孢子粉、米炒黄芪茶等生态好产品,填满游客后备箱。
这场森林音乐季为八十三号村带来了泼天的流量。半个月累计吸引游客3万余人,民宿客房入住率提升60%以上,同时吸引本地居民从事夜市经济增加收入,带动村集体增收3万余元,拉动整体消费近350万元。
不止八十三号村瞄准了夜经济,距离县城相对较近的棋盘山镇二十九号村也积极行动起来。村党支部自发组织的牛文化美食节已经连续举办一个多月,每天傍晚,广场上的牛骨香和欢笑声让整个村子生机勃勃。
二十九号村所在的镇内拥有华北最大的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12万头左右,牛产业本就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如今,村里现场烹饪大铁炖牛骨、炭烤牛骨髓等舌尖上的美味,让卖活牛的老营生变成品牛味的新花样,每天营业额在2万元以上。
除了森林音乐季和牛文化美食节,围场还有许多类似的夜经济活动,如以手工粉为媒的粉条盛宴、充满乡土味道的香瓜节等。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人气、满足广大游客和村民休闲娱乐需求,也让消费因多层次供给而充满韧性,带动实现富民增收,为乡村文旅发展描绘出一幅崭新的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