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阿合奇县色帕巴依乡,56岁的田景云用三年时间将农家乐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这座融合民俗风情与生态美食的乡村驿站,不仅书写着返乡创业者的奋斗故事,更勾勒出乡邻共富的温暖图景。 走进这座投资160万元打造的民俗庭院,厨房升腾的烟火气与檐角悬挂的玉米串相映成趣。后厨团队正有条不紊地处理着新鲜食材,土灶上铁锅翻炒的香气弥漫整个院落。开业仅百日便实现月均十万元营收的业绩,印证着"原生态食材+沉浸式体验"模式的成功。游客加尼别克·提兰在品尝完手抓肉后赞叹:"这里的马肠子保留着游牧文化的本真味道,连装饰用的毡房都像从草原搬来的。"
田景云的创业故事始于对家乡的深情。他将柯尔克孜族传统毡房元素融入建筑装饰,在菜品设计上坚持"三不原则":非本地牛羊肉不用、非时令蔬菜不采、非传统工艺不施。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让原本冷清的乡道逐渐成为自驾游的热门打卡地。国庆假期期间,日均接待量突破80人,预订单已排至两个月后。
农家乐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新型乡村就业生态。后厨团队中,3位村民经过系统培训成为掌勺师傅;前厅服务的6名员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就连保洁岗位都吸引着周边妇女参与。员工苏鲁古丽·库那克巴依算着经济账:"每月3000元工资准时到账,还能照看老人接送孩子,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里建立起"农户+合作社+农家乐"的供应链体系,日均消耗200斤蔬菜、50公斤肉类的采购需求,直接带动23户村民发展庭院经济。
在经营走上正轨后,田景云将目光投向更广泛的乡邻共富。他创新实施"蔬菜银行"计划: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65岁以上老人的蔬菜,建立动态储备机制保障供应。这种"以购代捐"的模式,既解决老人卖菜难题,又确保食材新鲜度。如今,农家乐后院开辟出专门的"老人菜园展示区",成为游客体验农耕文化的活态课堂。
当炊烟再次升起时,这座农家乐已超越单纯餐饮场所的定位。它像一根金线,串起创业梦想、非遗传承、生态保护、助老扶弱等多重价值。正如田景云所说:"真正的乡村振兴,要让每口饭菜都带着泥土的芬芳,让每个笑容都映着乡愁的温度。"在这片热气腾腾的庭院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乡村旅游的升级路径,更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