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武义县大田乡碗铺村的翠竹茶香间,藏着一家被竹林环抱的民宿——"随园"。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蝉鸣鸟叫与竹涛阵阵,主理人戴俊用十年光阴,将300亩荒山改造成现实版的"绿野仙踪",让"青蛙童话村"的传说从故事走进现实。 返乡书生的十年造梦:从荒山到童话秘境
2014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戴俊带着妻女回到家乡。面对碗铺村400余亩荒山,这位"书生农民"没有选择传统种植,而是以"自然教育+亲子研学"为核心理念,开启了一场生态革命。他亲手开垦土地、搭建木屋,在竹海中规划出三条特色体验带:山脚的无边泳池与星空露营区、山腰的竹艺工坊与茶文化体验区、山顶的观景平台与自然课堂。这种分层设计让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都能找到乐趣——孩子们在竹林里辨认毛竹年龄,年轻人体验竹蜻蜓制作,长辈们则在竹影下品茗闲谈。
戴俊的"场景化运营"思维在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观光车接驳处设置"竹够快乐"打卡点,泳池边布置稻草人剧场,连民宿走廊都挂着用竹片编织的星空灯。这种将自然元素与人文创意深度融合的模式,让随园在2024年被评为浙江省五星级农家乐,年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
竹艺体验:让传统技艺在指尖重生
在随园的竹艺工坊,游客可以体验完整的竹文化链条。戴俊从本地竹农手中采购3-5年生的毛竹,经过高温蒸煮防蛀处理后,变成教学材料。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学习用竹篾编织蜻蜓、青蛙等传统玩具,每个作品都附带"竹龄身份证"——刻有竹子生长年份和制作者姓名。更令人惊喜的是,戴俊将废弃竹料加工成竹粉,与当地陶土混合烧制成"竹韵陶器",成为民宿特色伴手礼。
这种"竹艺+"模式不仅盘活了乡村资源,更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据统计,随园的竹艺体验课程每年消耗毛竹2000根,带动周边12户竹农增收,竹制品销售额突破80万元。2025年暑期,这里还推出了"竹林探秘"主题夏令营,将竹艺制作、竹筒饭烹饪、竹林夜观萤火虫等活动串联成三天两夜的深度体验。
舌尖上的乡愁:从覆盆子酒到土窑烤鸡
在随园的餐厅,武义特色美食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主厨以戴俊妻子研发的"覆盆子药膳煲"为核心,推出"四季养生宴":春季用鲜嫩竹笋搭配农家腊肉,夏季以覆盆子果酱调制酸梅汤,秋季将新收糯米酿成竹筒酒,冬季则用温泉水炖煮土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土窑烤鸡"——选用本地散养鸡,用竹叶、松枝熏烤,外皮金黄酥脆,内里多汁鲜嫩,这道菜在2025年武义农家乐美食大赛中斩获金奖。
更令人称道的是戴俊的"食材溯源"计划。他在民宿周边开辟了20亩共享农田,游客可认领菜地种植蔬菜,收获的作物直接供应餐厅。这种"从田头到餐桌"的模式,让每道菜都带着泥土的芬芳,也让城市家庭体验到农耕的乐趣。
乡村振兴的"随园模式":文化赋能与流量变现
戴俊的野心不止于民宿经营。作为"乡村运营师",他推动碗铺村完成三大转型:
空间重构:将30幢夯土房改造成文创空间,引入婺州窑工坊、蜜蜂科普馆、茶文化体验馆等业态,形成"一房一主题"的集群效应;
流量裂变:通过"青蛙童话节""竹林音乐会"等主题活动,将单日游客量从200人提升至800人,2025年暑期民宿入住率达95%;
利益联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获得分红,同时提供保洁、导览等就业岗位,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
这种"民宿+研学+文创"的三产融合模式,让碗铺村从空心村蜕变为"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2025年数据显示,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较2014年增长12倍。正如戴俊所说:"真正的乡村振兴,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让城市人向往农村的生活方式。"
夜宿竹海:与星空对话的治愈时光
当夕阳沉入山峦,随园的夜景灯光渐次亮起。推开竹窗,无边泳池与天际线融为一体,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戴俊特意保留了山间的萤火虫栖息地,每到夏季,竹林里便闪烁着点点绿光,与民宿的星空灯形成梦幻联动。
在这里,时间仿佛被拉长。清晨被鸟鸣唤醒,白天在竹艺工坊消磨时光,傍晚沿着青石板路漫步,偶遇正在制作婺州窑的老艺人,夜晚则躺在竹制躺椅上数星星。这种"慢生活"体验,正是戴俊想传递给都市人的理念:"幸福不是拥有更多,而是放下浮躁,感受自然馈赠的简单快乐。"
从荒山到秘境,从民宿到乡村振兴示范点,随园的故事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当戴俊站在山顶观景台,望着山脚下灯火通明的童话村,他相信:只要守住这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乡村振兴的诗意画卷,将在更多村庄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