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匠心融入民宿体验 温州未见山染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本

非遗匠心融入民宿体验 温州未见山染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本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非遗与现代民宿的跨界结合正焕发勃勃生机。位于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的未见山染民宿,凭借对蓝夹缬技艺与木活字印刷的活态传承,成功入选2025年度非遗进景区“五好”案例,成为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等级民宿,为行业提供了文化赋能的新范式。

  这座隐于古村落的非遗主题民宿,与著名的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比邻而居。2024年被评为浙江省级金宿的未见山染,将百年技艺融入当代生活场景,让游客在休憩之余,能亲身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民宿主人表示:“我们不仅要提供住宿,更要打造可触摸、可体验的非遗课堂。”
  步入民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心布置的夹缬工坊。在这里,游客可以亲手调制靛蓝染料,将素白棉布浸入染缸,观察布料在空气中逐渐氧化,幻化出深浅不一的青蓝色阶。这种源自唐代的蓝夹缬技艺,通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呈现出独具韵味的冰裂纹理。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体验后感慨:“看着自己染制的方巾在风中摇曳,仿佛触摸到了千年技艺的温度。”
  与之呼应的活字印刷体验区则延续着另一项人类文明瑰宝。游客可亲手拣选檀木字模,在字盘上排版成诗,再用传统墨辊均匀拓印。当宣纸上浮现出清晰墨迹时,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便在指尖完成了一次穿越古今的传承。这些沉浸式活动让民宿成为移动的非遗博物馆,也使古老技艺在体验中重获新生。
  在空间设计上,民宿巧妙运用非遗元素营造美学意境。以“远山如黛”命名的复式Loft房内,蓝染布艺与木活字装饰相映成趣;“月白”房型的露台正对苍翠山景,浴缸旁悬挂的夹缬挂画与远山云雾构成写意画卷。这些以传统染料命名的客房,既保留了建筑原本的夯土墙面,又通过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非遗美学。
  除了核心的非遗体验,民宿还配套建设了无边泳池、烧烤区和节气手作工坊。春季组织植物拓染,夏季开展蓝晒创作,秋分制作桂花香囊,冬至体验活字印刷年画。这种顺应自然节律的活动安排,让游客在不同时节都能收获独特的文化记忆。
  业内专家指出,此类非遗主题民宿的兴起,标志着乡村旅游从单纯住宿向文化体验转型的重要突破。据精品民宿观察,近年来兼具文化内涵与特色体验的民宿预订量持续攀升,www.zhunaqu.com数据显示非遗主题民宿的平均入住率较普通民宿高出近三成。这种“住宿+非遗+教育”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区域文旅发展的新引擎。
  未见山染的成功并非孤例。在温州,越来越多的民宿开始深耕地方文化,将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等非遗项目融入运营体系。这种“一宿一品”的发展策略,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为非遗保护开辟了新路径。当地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要让非遗从展柜走向生活,民宿正是最理想的传承场域。”
  夜幕降临时,民宿院落的灯笼次第亮起,游客们在露台上分享日间创作的蓝染作品,讨论着木活字排版的心得。这种由非遗体验构建的社交场景,让传统文化在人际交流中自然流淌。正如某位连续入住三天的客人所说:“这里最打动人的不是某个具体物件,而是整个空间弥漫的文化气息和生活态度。”
  从单纯住宿到文化载体,从未见山染的成功实践可见,非遗与民宿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乡村旅游的价值链。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为非遗传承注入活力,更通过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让游客真正实现“宿在风景里,活在文化中”的旅居理想,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本。
👍 还不错
(0)
👎 不怎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