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我造访次数比较多的外省城市,每次来朋友定会带我去农家乐。因此,那场灾难后,我特别关注曾去过的龙泉驿、幸福梅林和江家菜地。成都朋友告诉我,这几个农家乐仍那么火爆,只有重灾区的农家乐关了门。 上帝格外偏爱四川盆地,给它铺了足够厚的土,降了足够用的雨,让这里的子民吃穿不愁,以至于发明出农家乐这种休闲产业。如今农家乐像春天的油菜花,无所不在。这种蜀地气质的生活方式形成潮流,成了受更多人仿效和追捧的时尚。 去彭州的路上,迎面走来许多赶场的农民,男人的三轮车上,女人的背篓里,装满了翠生生的蔬菜。生活仍在继续,许多固有的东西都没有改变,比如蒜薹的长势,赶场的脚步,也许还包括农家乐。 成彭高速两边,偶尔会闪过农家乐广告,名字一个比一个好听。彭州比较的农家乐在葛仙山,那天是周末,山门前停满了车。尽管蜀地风味小吃多,蜀人出了名地好吃,农家乐给人的享受,岂是一个吃字了得。最花时间的娱乐是在山间行走,这是我0次看见枇杷林,叶子太美了,每一片都那么完整而润泽,真想挖一棵带回北方,让北方的春季有浓郁的绿。 喝茶的亭子在山顶,可以听见鸡叫、看见雀飞、闻见花香。我就想,葛仙山已经成了0的疗伤之地,大灾后,不知有多少人把难过的心思和泪水扔给它,回头再去开始新生活。在灾区重建的项目里,政府把农家乐当成了重大主题。不论新建的居民安置点,还是旧有景区,政府更鼓励农家乐。在我去过的都江堰和彭州,把家园经营成农家乐,已成为灾区群众自救自强的途径;有暇就去农家乐,已成为城乡百姓习惯而喜欢的生活方式。 那天去了与映秀一山之隔的白鹿镇,白鹿河右岸有一所中心小学,令人惊悚的裂缝,从两座教学楼中穿过,后面一座楼与断层被抬高了3米却安然无恙,有人给它挂上个红色牌子:“5·12地震最牛楼”。“牛”字缺了,我问在工地干活的人,牛呢?一个女孩子俏皮地说,农忙嘛,牛去地里种田了噻! 女孩子的笑,她拉腔拿调的土话,会让我记一辈子。灾区百姓的达观和快乐,给了我说不出的感动。这是一种特殊的基因,是骨子里就有的。 大地震后,我0次踏入蜀地。原以为3年的时间太短,灾区总会有捂不住的伤痕。却没想到,所到之地已看不见曾经堆积如山的地震垃圾;简易板房不见了蓝踪白影;村庄已变成一座座面孔清秀的小镇。 此次蜀地之行,我只去了都江堰和彭州。那些在地震中被我记住了名字的县城和村镇,那些因伤亡巨大而让我揪心不已的学校和医院,都已获得重生。任何人面对此情此景,都会惊异于蜀地父老对苦痛的消解能力,也惊异于国家的救灾和援助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