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肩挑背磨,生产难、行路难、用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生活难;现在:搬到新农房,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将来:提倡尊老爱幼、节约月水,农民新村靠农民自我治理。沿着一条缓缓的坡道,走进南川区东城街道高桥村4社的半山小院,在这片依山而建的新农房聚居点的道路两旁,墙上的一幅幅彩画,展示着农民过去、现在及其未来的生活场景。 明丽的阳光下,十多位妇女正在新村的公共绿地上种花除草。“我们现在是小区的花匠。”今年才搬进半山小院的农户梁小会一边除草一边说,从高山上的老房子搬进农民新村后,她及其其他没有外出打工的乡亲一样,没有了田种,但有了现在新的工作。这些乡亲中,有的在林地流转后的烟花爆竹厂打工,有的就在小区里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及其你们城里物管公司的工作差不多。”梁小会说。 一样住在半山小院的刘信会,从山上搬到了这里,住上了近300平米的小洋楼。刘信会的这栋三层楼的新房,车库、厨房等一应俱全。“以前住在高山上,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可以到镇上,现在,家门口就有班车,赶车赶场都方便了。家里面还通了自来水,不必像以前那样引山上的泉水喝了。”刘信会说,除了交通方便,儿童上学读书也近了。“你看嘛,这就是新修的小学,有幼儿园,还有一到六年级的所有班级。”刘信会指着半山小院旁边的一栋新楼房说,这是为农民新村配套修建的学校,儿童上学近,中午还能够回家吃午饭,睡个午觉。 “这个房子要是在你们城里,可能要花上百万,但是我这个房子只花了几万块钱。”刘信会对自我的新居很中意。据南川区东城街道高桥村党委书记韦美忠推荐,农民住上这样的小洋楼,花费并不高。“房子的造价大约是六七万块钱,但是农户只出了一半,由于政府补助资金人均5000元,林地流转资金人均3000~5000元,假如按照一家三口人计算,相当于得到了三万元的补助。” 谈治碧是南川区南城街道石林社区市民,她的家座落于金佛山西坡旅行沿线,过去,谈治碧一家6口靠丈夫跑运输维持生计,很辛苦。在南川打造新农房的规划中,她的家按照巴渝传统民居风貌改造后,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打造了农家乐——“茅庐农家”。现在,在家门口,谈治碧的农家乐平均每日接待100多位客人用餐,20多位客人入住,月平均收入就有两万元。 在南川,像谈治碧这样,依托新农房建设进行创业或者准备创业的人还有许多。家住川区东城街道高桥村4社的农民新村的梁小会,就准备凭借自我的手工技术卖十字绣。“当今的新家不但用水用电用气方便,听说将来还要规划成乡村旅行的聚集点,到时候还能够凭我的刺绣手艺挣点钱。”梁小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