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寄钱回家盖新房,外墙装饰村里包,靓丽新居暖了民心 黄瓜山牌子坳南家村一组村民廖国财盖起了新居。老屋旁的空地上,一栋气派的两层楼房落落慷慨。 “今年,儿子女儿筹钱,给我及其老伴建起了新房子。”廖国财说,他一直以务农为生,自幼家境贫困,费尽心力供儿子读上了重庆医科大学。儿子毕业后,分配到了开县一家大医院。女儿南下广州打工,在一家大型企业当上了领班。全家人日子是越过越好。 去年春节,一大家子热热闹闹聚在共同,决定趁着“巴渝风貌改造”,自我也修“洋房子”。一是能改善居住环境,二是也为村里争争光,让来黄瓜山旅行的客人,看看今天的美丽新农居。 “我及其老伴忙碌一辈子,带大了两个有出息的儿童,也该享享清福啰。”廖国财说,以前老房在低洼的地方,自我落下了风湿病。孝顺的儿童这次特意把老两口的卧室搬到新房二楼。 与记者同行的村干部说,一旦廖国财的新房建好,就会有专人帮助老两口刷墙、盖瓦、安上雕花窗,让老人家早日圆梦。 据了解,黄瓜山所在的永川区南大街办事处近3年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辖区内永泸路、永师路沿线的农村危旧房实施“巴渝风貌改造”,基本实现了公路沿线民居的净化、亮化、美化。 今年,办事处计划投入1600万元,改造434户,日前已完成347户,占计划的80%,余下的87户正在施工中。届时,漂亮的黄瓜山上将再添靓丽风景线。 其实,实施巴渝风貌危旧房改造工程并不但仅是为了“好看”,也为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及其经济效益。 南大街办事处负责人说,该项工程实施以来,群众享受到了党的惠民政策及其改革开放后带来的实惠,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环境也美化了,解决了村民住房漏水、隔热不畅等诸多艰难及其问题。 并且,该工程的实施,也增进当地群众近2000人就业,并带动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让当地市民成了比较受益者。 凉风习习的苍翠竹林里,层层叠叠的水田旁,清香四溢的梨树林边……一幢幢青瓦白墙、巴渝乡村风情浓郁的新民居,在永川区黄瓜山上成为新的风景线。 当地人说,黄瓜山形似一条横卧的黄瓜,可它不产黄瓜,产黄花梨。每年五月底,山上的数万亩梨树结下了青涩的果子,晚风拂过,阵阵清香飞入点缀其间的巴渝新农居,恰似一幅山水田园图。 两间土瓦房变成两栋4层高的“农家乐” 五月二十九日,61岁的廖国强坐在自家院坝里,偏着头,琢磨给自我的“农家乐”取个好听的名字。 两栋4层楼的“农家乐”,差不多有2000多平方米,外观是仿古样子,很远就能看到竹林中伸出的翘檐。 “巴渝风貌改造”后,老廖“农家乐”的名头越来越响,每年能有50多万元的收入,纯利润接近18万元。 廖国强在黄瓜山上渐渐成了名人,不但生意做得红火,还上过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最近天气温度飙升,老廖赶着装修新建的4层楼房,准备在盛夏来暂时迎接避暑游客。 实际上,听说老廖要打招牌,也有很多热心村民帮他想了好几个名字。可老廖不中意,他感觉拗口,一定要取个叫起来顺当的名字。 “老廖,文化不高,板眼儿还多。”村民们咧着嘴哈哈大笑。 傍晚,眺望暮色下的新居,好像一棵棵从田野里长出来的梨树,廖国强一拍大腿有了主意,就叫“廖氏好客农家乐”。简简单单,又可以表达主人的热情。 “我希望有更多城里人来看看黄瓜山的风景,住在咱们新农居,感受黄瓜山人的热情。”老廖为这个简单的名字兴奋不已,在路边招牌上,特意把“好客”两个字做得与众不同。 廖国强是地地道道的黄瓜山人,此前靠种庄稼、喂猪过日子,每年仅有几百元收入。“我当过兵,退役后回家务农,是村里的骨干,还管过民兵工作。” 上世纪90年代末,老廖开始搞“农家乐”,可生意并不好。 “怎么能好嘛,当时只有两间土瓦房、两张破桌子,假如游客来多了,筷子都要到邻居家去借。最要命的是漏雨,只能用盆子接雨水,一晚上都睡不好。”廖国强说。 如今,“廖氏好客农家乐”门前的坝子特意做了硬化处理,永川体育局帮忙配备了整套的全民健身器材,今后村民、游客能够在此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门前就是小堰塘,有的游客在钓鱼,也有游客在一旁的枇杷树下喝茶,小儿童们则在树丛间的吊床上摇来摇去。 “你看咱当今的房子,多气派,白灰墙、雕花窗,典型的巴渝风貌。政府还特意出钱,把周边环境也配套了起来。”老廖说,“巴渝风貌改造”后,生意好多了。例如黄瓜山梨花节等旺季,一天能接待60桌,就有两万多元的毛利润。 老廖打算自我再出点资,把门前的坝子打导致“乡村红歌大舞台”,让游客及其村民赛红歌,在万亩梨树林中唱个过瘾。 据统计,“巴渝风貌改造工程”实施以来,转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及生产经营模式。原有“农家乐”提高了档次及其服务质量,新增“农家乐”70余个,其中季节性经营50户,人平增收500元。 同时,因为农村环境变靓了,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缩小了城乡差距,增进了乡村旅行的发展。据不全部统计,近3年到黄瓜山郊游的人数就多了两倍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