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工作与高压力的生活下,更多的上海白领感觉自我身心俱疲,却找不到目标。为了清除焦虑、减缓压力,一些白领索性辞去工作,移居到其他城市,寻觅另一种相对轻松的生活方法。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对于国人来说,这话说成“人往大城市走”,尽管显得有点俗,但却未尝不是对前者更为详细而恰当的诠释。事实上,上海、北京这类大城市一直都是国人削尖脑袋都想往里挤的地方,不但一纸北京户口好处多多、令人艳羡,就连上海的车牌也要价不菲。从进入大城市的高门槛,实际上就全部能够想象大城市的优势与优越性。大城市的商业繁荣,教育、文化、社会资源的充沛,显然不是中小城市能够具备的,不但这么,在就业机会,薪酬水平上,大城市更是引领风气之先。这么看来,相比显得土气的中小城市,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大城市可谓大家闺秀、窈窕淑女,引得“君子好逑”也就并不奇怪了。这么看来,白领们放着大城市的幸福生活不过,却移居各方面都存在差距的二三线城市,这么自讨苦吃,实在有些不可理喻。 不过,如果所以便给打起退堂鼓的大城市白领扣上一个“人往低处走”的帽子,恐怕未必恰当。事实上,当“人往高处走”的“高”被简单的等同于城市规模的“大”时,实际上未尝不是对“人生高处”的一种误读。正如这世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也绝不会有两个一样的生命,任何人的人生实际上都应有属于自我独特的方向及其追求,如果所有的人生指向都全部雷同,大城市的舒适富足成为0的“人生高处”甚至奋斗目标的话,这样的“高处”实际上不过是被盲目追逐的“热点”,而这个“热点”是否真正符合个人的心性,甚至是不是符合个人的内心需求,倒是需要被打上个问号。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城市白领的确可能是进了围城之后才蓦然发觉,原来自我一直奋力追逐的,及其自我真正需要的实际上根本不是一回事,至于移居二线城市,也不过是人生轨迹向内心需求的正常修正与回归罢了。 当然,对大城市而言,最不缺的兴许就是人才,能够下定决心挑选离开的围城的终究只是凤毛麟角,更多的还是削尖脑袋希望挤进围城的后备军。不过,更多的白领感觉身心俱疲,甚至在快节奏的工作及其高压力的生活下找不到目标,恐怕也值得大城市反思。笔者有一位朋友,一样在上海打拼多年,经济上也的确相当成功,但最终他还是挑选了在南京生活,在他看来,生活在上海,人是浮着的,很难获得踏实的感觉,那里兴许是个工作赚钱的好地方,但追求财富却并非生活幸福的全部,甚至连上海无所不在的高楼及其立交,都让他感到压力。这兴许不是个别的心声。这么看来,大城市恐怕并不可以由于候补者多得是,便对人们移居外地的因素毫不在意。他们的心声何尝不是大城市应当改进与完善的不足与缺陷呢?既然是城市,怎么样更宜居,怎么样让居民更有归属感及其幸福感,恐怕不可以由于“不差人”便成为例外。 停下来,是由于要等待灵魂。兴许有人会说,上海白领移居二三线城市更像是白领们玩起了升级版的“农家乐”,不过“农家乐”为什么会升级到非彻底离开不可,也的确有反思的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