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这种乡村旅行,我州具备先天资质的小山村多的是:枫香坡、彭家寨、小溪、舍米湖、麻柳溪……和那些不广为人知的漂亮的小山村,都是一笔笔静置的宝贵财富。若能如以上做法发展农家乐旅行,则农家乐的“乡土”特色就真正体现出来了。“农家乐”一词的内涵,一是“农家”,二是“乐”。“农家”就是“乡土”,“乐”就是要让客人快乐。所以,办农家乐要紧扣这两个宗旨。主管部门首先要正确理解农家乐的宗旨,在此基础上研究发展农家乐的手段,然后才可以正确引导农民办好农家乐。 现实情况是,一批农民在旅行业的刺激下,在主管部门的提倡下发展着“农家乐”,盲目地以城里的餐厅为标杆,结果往往弄得洋不洋,土不土。兴许他们以为农村的一切都太土,不好意思拿出手。殊不知,游客不嫌土,土即是雅,是回归,而今他们追求的就是这种回归。所以,个人认为,请烹饪专家及其厨师来品评农家乐大嫂们的厨艺,既难为了她们,又显得滑稽。并且,个人猜测,在如今那些农家乐业主的概念中,多数可能以为发展农家乐就是办一乡村饭馆,全然不知农家乐丰富的旅行内涵。 畅想我州的农家乐旅行,希望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现实情景有所改观。农家乐旅行发展起来的那一天,我州的旅行就真正地上了一个台阶,那也许就是真正的“大旅行”吧。 去年这个时节,我去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农家乐厨艺大赛。相关部门在组织上颇费了一番心思:比赛规模较大,有十多个乡镇派代表队参赛,由州烹饪协会的权威人士及我州中国级厨师现场品菜、评讲,再决出胜负。 每出一道菜,我们这些看热闹的人也忍不住要上去捞两筷子。半天下来,那一天吃的菜是有生以来一天吃得比较多的。每一道菜,都那么色香味美,无不令我们感叹农家大嫂们的聪明能干。可是,吃饱后镇静察看,就感觉有点不对头。 先说穿戴装扮。农家大嫂们个个梳妆整齐,一袭民族服装,看得出是精心准备过的。但那些民族服装样式五花八门,说不出来属于哪个民族。假如初来乍到,不可能据此推断出她们的民族成分来。 再说菜品。端到评委们面前的菜,对长期混迹于城市的人来说,能够说是烂熟于心:剁椒鱼头、辣子鸡、夫妻肺片……一些菜盘大碟大,菜的摆放像宾馆出菜一样花样迭出。农家大嫂们真的很聪明,一些从城里舶来的菜经她们一改良,“洋”中带土,土中带“洋”。向评委奉上自我的佳作时,她们表情自得,又饱含期许。 但这还是农家的厨艺吗?分明与“农家”二字越走越远了。 农家乐来自国内外的乡村旅行,是人们旅行需求多样化的必定产物。农家乐旅行是旅行产品从观光向较高的度假休闲层次的转化。 假想一个小山村,民风独特,环境幽美,农舍俨然,路面干净。久居城市的人来这里休闲小住,睡的是农舍里的家庭旅馆,吃的是农家饭菜。白天,能够在乡间徜徉,能够随主人下地体验农活,与主人一道做饭、聊天。收费不高,客人却在这里获得了身心的放松及其精神的愉悦。 家庭旅馆并不奢华,但是环境卫生、床铺干净、摆设简洁,方便居住。农家饭更不讲究排场,根据客人的要求,将本地农家小炒、炕洋芋、烧红薯、合渣、肉丝面条等平常自我吃的食物奉献出来。只要客人吃得舒心,这农家乐就算好,客人也达到了此行的目的。 粮食、蔬菜、肉类皆出自农家,不进城去买。客人多了,无妨把恩施农村过去流行的“十大碗”拿上桌来。原用料不够了,就发动本村农户种养,让客人放心原用料的品质,满足了客人的要求,也为其他农户增了收、致了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