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的浙江安吉,一家名为"竹海人家"的农家乐院落里,上海来的王先生正和三位老友围坐在土灶旁,铁锅里炖着冒热气的散养土鸡,桌上摆着现摘的马兰头和自家腌制的腊肉。这个场景曾是无数城市中年男性逃离都市压力的"标准配置"——不用应付妻子的购物清单,不必聆听领导的绩效考核,在虫鸣与麻将声中,他们用三百元就能换得一天的"田园治愈"。但仅仅三年后,这家曾年入百万的农家乐,大门已贴上"快递驿站"的招牌。 这场始于1986年的乡村创业浪潮,在2010-2020年间达到巅峰。成都郫县农民徐纪元将自家瓦房改造成"徐家大院",用十元一桌的农家菜开启产业先河;北京怀柔农户把玉米囤变为观景台,上海崇明渔民将渔船刷成彩色迎客,杭州茶农则将采茶姑娘的蓝布衫打造成网红打卡点。数据显示,该时段全国农家乐注册量从2.6万家激增至22万家,日均53家新店开业,2019年行业总营收突破千亿规模,带动3000万农村人口就业。
但繁荣表象下早已暗流涌动。当河北秦皇岛的海边农家院将旺季月租从2万飙至3万,当五花肉成本三年间上涨67%,当黑猫投诉平台2023年农家乐相关投诉激增47%,这个曾被视为"城市中产精神避难所"的产业,终于在2020年疫情后迎来集中崩塌。三年间超9万家农家乐倒闭,平均每天80家门店关停,那些挂着"男人专用包厢"招牌的院落,多数已改头换面。
行业衰落的直接推手是同质化危机。必点的柴鸡炖蘑菇、油炸小河虾等"标准菜单",实际多采用冷冻预制食材;曾经充满野趣的钓鱼、采摘项目,演变为观赏鱼塘和盆栽草莓的摆拍道具。更致命的是消费群体迭代——当95后、00后成为旅游主力,他们更青睐安徽宏村"徽州密室"这类300元/人的实景剧本杀,或是城市周边爆火的露营地、亲子农场。相比之下,仍依赖"吃饭+钓鱼"传统模式的农家乐,在Z世代眼中早已失去吸引力。
这场变革背后,是消费需求的深刻转变。城市中产不再满足于"伪田园"体验,他们需要更具沉浸感的场景:在稻田里破解谜题,在茶园中学习非遗技艺,在星空下举办音乐会。而那些未能及时转型的农家乐,终究被更懂年轻人的乡村民宿、沉浸式体验项目挤占市场。如今,当村里人更迫切需要快递驿站而非农家菜时,这个产业的转型阵痛,恰似中国城乡关系变迁的微观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