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莫干山后坞村,开了多年农家乐的夏师傅最近总念叨着一句话:"现在农家乐都快被民宿挤得没活路了。"他站在自家改造过的农房前,望着空荡荡的庭院,满是无措——前两年看莫干山民宿生意红火,他把老房子简单装修做了农家乐,定价三五百元一晚,本以为能分杯羹,结果客人越来越少。"他们说我这里和家里没两样,没特色,宁愿多花钱去住那些老房子改造的民宿。"夏师傅也曾动过重新装修的念头,可算算要投入上百万元,又犹豫了。 夏师傅的困境,不过是莫干山民宿行业十年变迁的一个缩影。时间倒回2011年,谷田和丈夫王旅长(本名王天鹏)被后坞村的景致吸引,租下几栋年久失修、曾养过猪的老房,改造成"后坞生活"民宿。作为后坞村第一家民宿,他们没想着做"网红爆款",而是把这里当成了旅居生活的"孤品"。那时,莫干山的民宿还是稀缺品,2006年王旅长在杭州开的四眼井国际青年旅舍已小有名气,转型民宿后,凭借稳定的客源(以老外为主),日子过得滋润。
"以前动不动就说莫干山'一床难求',2014、2015年确实这样。"谷田坐在民宿的酒吧里,望着周一冷清的大堂感慨,"现在哪家敢说入住率超90%?全是吹牛!"她记得,早几年春节前两三个月房间就订满了,如今国庆假期虽能订满,但假期前两天的房间还得靠临时客人。
头部品牌的日子也不再好过。在莫干山营业七年的西坡,过去每年入住率都能保持在70%以上,今年却略有下滑;大乐之野创始人杨默涵也注意到,淡旺季区分越来越明显。更明显的变化是回报周期——五六年前,像"后坞生活"这样的民宿,一年半就能回本;如今大乐之野开新店,回本时间拉长到6-8年。
行业变局的背后,是民宿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后坞村从王旅长家的"独苗",到如今周边开了几百家;整个莫干山更是有近千家民宿。早期来莫干山的,多是媒体人、建筑设计师,他们带着情怀,把民宿当生活;现在新入局的,不少是投资者,抱着"赚快钱"的心态——"以前听说民宿一年回本,就都往里涌,投几百万请个阿姨管理,觉得稳赚。"杨默涵说。
除了"新玩家",酒店品牌也开始盯上这块市场。"民宿卖得贵,酒店自然也想分一杯羹。"借宿CEO夏雨清透露,但游客来莫干山,图的正是民宿的个性化体验,"所有消费都在民宿里完成,外面连像样的餐饮、书店都没有,这业态太单一了。"
如今,夏雨清常收到民宿转租的消息——早期投入1000万的民宿,现在转手价能喊到1200万、1500万。"有人接盘,接手后很快能营业,说明市场还有吸引力。"但他更看好业态的丰富:"与其扎堆开民宿,不如多建些餐厅、书店,让游客有更多消费选择。"
回到夏师傅,他最近在琢磨:"要不把农家乐和民宿结合起来?保留点农家味道,再加点设计感?"或许,这正是不少农家乐的突围方向——在民宿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找到"农"与"宿"的平衡点,或许才是破局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