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游客因农家乐‘天价菜单’当场掉头”的新闻冲上热搜——一盘普通青菜标价88元,炒土鸡288元,菜单刚递到手里,游客连桌都没坐就直接开车离开。这样的场景,正成为当下农家乐的普遍写照。 据最新行业数据显示,仅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就有超9万家农家乐注销经营,曾经“周末一座难求”“车水马龙”的热闹场景,如今已难觅踪影。人们不禁追问:曾风靡一时的农家乐,为何从“全民打卡地”沦为“路过都不愿进”的冷清场所?
一、黄金时代:乡村体验的“顶流”
时间倒回十年前,农家乐是城市人逃离喧嚣的“精神乌托邦”。每到节假日,城市家庭驱车奔向乡村,只为吃一顿“刚从地里摘的有机蔬菜”,住一晚“带着泥土香气的农家小院”。那时的朋友圈里,晒一张“老板现杀的走地鸡”“后院现采的黄瓜”照片,是妥妥的“社交货币”。
为招揽生意,许多农家乐老板使出浑身解数:现杀自家养的鸡鸭,现摘院里的蔬菜,甚至让游客亲自下地摘菜、喂鸡,务求让城里人感受到“最纯正的乡土气息”。这种“新奇感”与“真实感”,让农家乐迅速成为“一日游”的必选项。
二、衰落之因:从“惊喜”到“套路”的信任崩塌
可惜好景不长。当初为“农家风味”而来的游客,如今却被“高价宰客”“体验同质化”逼得不敢再踏足。
“说是‘有机蔬菜’,结果是从菜市场批发的;标价288元的‘土鸡汤’,味道和城里餐馆没区别。”游客的吐槽背后,是农家乐从“特色体验”到“套路商业”的变质。更令人心寒的是,这类问题不仅出现在小型农家乐,连部分“网红农家乐”也屡现乱象——去年某景区“高端农家乐”被曝光后厨卫生堪忧,剩菜重复加热上桌,甚至导致集体食物中毒,直接将消费者信任度拉至冰点。
三、深层危机:同质化与消费升级的“错位”
农家乐的衰落,表面是“宰客”问题,本质是“供给”与“需求”的严重错位。
一方面,乡村体验同质化严重。全国各地的农家乐“长得越来越像”:同样的土鸡汤、同样的青菜炒肉、同样的“喂鸡摘菜”项目,曾经让人眼前一亮的“乡土特色”,沦为千篇一律的“模板”。
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已升级。现代游客不再满足于“吃顿农家饭、住个小院”的单一体验,他们更愿意为“深度体验”买单——比如浙江的“乡村露营基地”结合星空观测,云南的“非遗手作工坊”让游客亲手做扎染,这些“有创意、有互动”的项目,才是年轻群体的“新宠”。而传统农家乐大多缺乏资金、创意和专业运营能力,难以提供此类体验。
四、历史镜鉴:“秦失其鹿”的农家乐困局
古人言“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意为资源耗尽后,各方争抢却无主可依。农家乐的衰落,恰似一场“乡村资源”的过度消耗。
在“黄金时代”,各地争相模仿农家乐模式,四川、浙江、湖北等地遍地开花。但规模扩张的背后,是乡村自然风光的“商业透支”——原本令人向往的“田园诗意”,被不加节制的开发掏空内涵;曾经“小而美”的农家小院,变成“大而空”的商业综合体,失去了最核心的“乡土温度”。
五、未来何去?变革或是唯一出路
“以前周末十几桌满满当当,现在黄金周也就三五桌。”浙江某农家乐老板的感慨,道出了行业的普遍困境。消费者用“脚”投票,曾经热闹的乡村多了几分冷清。
农家乐的未来,或许需要一次“彻底变革”。部分地区已开始探索新路径:有的引入专业团队,将农家乐升级为“乡村民宿+非遗体验+农事研学”的综合体;有的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造“可溯源的有机农场”,用透明化重建信任;还有的结合本地文化,推出“节气美食节”“乡村音乐会”等特色活动。
从“田间小院”到“人去楼空”,农家乐的兴衰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当消费者的选择更趋多元,当“体验感”成为核心诉求,传统农家乐的“老路”已难走通。若想重获生机,唯有跳出“高价宰客”“同质化”的陷阱,用“真实体验”和“创新服务”重新赢得游客的心——否则,农家乐终将沦为一代人记忆中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