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夜幕笼罩塞罕坝,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滨河路夜市正被璀璨灯光点亮。这个夏天,围场县以“分时利用、功能切换”的创新模式,将农家乐资源与夜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出兼具乡土特色与现代活力的消费场景,为城乡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从地摊到夜市:农家乐经济的规范化升级
过去,流动地摊分散在县城各角落,虽充满烟火气却难以管理。2025年8月1日,围场县通过科学规划,将滨河路白天作为交通要道,夜晚则转换为夜市一条街,178个摊位以标线划分,通过半年一次的公开抽签分配,彻底杜绝“摊位霸占”现象。这种“动态切换”模式,既保留了农家乐的原始风味,又通过规范化管理提升了消费体验。
来自北京的游客唐先生分享道:“在围场夜市,既能品尝到农家粗粮煎饼、土豆粉等特色小吃,又能感受小县城独有的松弛感。”夜市将农家乐的餐饮、手工艺品销售等业态集约化,形成“一站式”消费聚集区,既满足游客对乡土文化的探索需求,也为本地居民提供了夜间休闲的新选择。
二、精细化服务:农家乐经济的治理温度
夜市的成功离不开“服务型管理”的支撑。塞罕坝综合执法大队队长刘庆国介绍,执法部门变“管理者”为“服务者”,通过动态疏导交通、定时清运垃圾、维护现场秩序等举措,营造安全有序的消费环境。值得关注的是,夜市入口处设置的“公平秤”成为一大亮点——经营者主动承诺“缺一赔十”,消费者可随时复称,这种透明化交易模式极大提升了信任度。
对于农家乐从业者而言,规范化的夜市解决了以往“打游击”的困扰。一位经营农家特色烧烤的摊主表示:“现在不用抢位置,只需专注做好菜品,客流量反而更稳定了。”数据显示,夜市开市半个月,营业额突破20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农家乐住宿预订量增长30%,形成“餐饮+住宿”的联动效应。
三、农家乐赋能:夜经济背后的乡村振兴逻辑
围场县的实践表明,农家乐与夜经济的融合是激活城乡消费的重要路径。通过将地方文化、生态旅游与特色美食结合,夜市不仅成为游客的“打卡地”,更成为本地居民的“就业池”。据统计,夜市已吸纳200余名村民参与经营,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部分农家乐还推出“夜市+采摘”“夜市+民宿”套餐,进一步延长消费链条。
从“地摊经济”到“夜市经济”,围场县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既保留了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又通过规范化、精细化运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这场以农家乐为核心的夜经济变革,正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围场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