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粤东沿海的揭阳市惠来县前詹镇,海洋不仅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更是承载着诗意生活的天然画布。沿着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前行,一处名为“山海青牧”的海边民宿悄然映入眼帘。这里以奇石为骨、植被为衣,远处海浪翻涌,渔舟随波摇曳,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图景,成为前詹镇探索“文旅+农家乐”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一、山海交融的诗意栖居,打造特色农家乐体验
近年来,前詹镇石峻村依托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以榕石生态园为核心,启动了文旅设施的全面升级。通过补种本地绿植与花卉,将生态绿化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出集农家乐、海景民宿、观景台、钓鱼台、亲水栈道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空间。园区内,花卉科普展示架与景观石刻相映成趣,文明旅游宣传标识随处可见,既传递生态知识,又倡导环保理念,形成“美丽庭院+文旅”的特色发展模式。
“山海青牧”民宿便是这一模式的典范。其设计摒弃繁复装饰,以简约温润的风格呼应自然:大面积落地窗引入充沛阳光,木质家具与贝壳工艺品点缀其间,海风裹挟着咸香穿堂而过,让人瞬间从城市喧嚣中抽离。晨起,旅客可伴着涛声推开窗,看朝阳为海面镀上金边;黄昏,则可端一杯现磨咖啡,倚在露天长椅上,望渔火与晚霞在天际交织。这种“慢生活”体验,恰如一剂治愈都市焦虑的良药,吸引着越来越多追求自然本真的游客。
二、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农家乐成就业新引擎
曾经,石峻村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村庄一度面临“空心化”困境。而今,随着“山海青牧”民宿及周边配套的落地,农家乐、手工坊、海鲜餐馆等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村民开辟了“家门口”的增收渠道。据统计,该景区已直接带动12名村民就业,其中11人为村级专兼职保洁员,1人负责垃圾转运,女性占比超过80%。这些岗位不仅提供了稳定收入,更让许多中年妇女得以兼顾家庭与工作,重拾对生活的掌控感。
“以前总觉得要外出打工才能赚钱,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有份体面的工作。”村民林大姐是民宿的保洁员之一,她一边整理着庭院里的多肉植物,一边感慨道,“每天看着游客在这里拍照、散步,心里特别自豪。”她的故事,正是前詹镇通过文旅融合盘活乡村资源的缩影。
三、从“生态美景”到“经济引擎”,农家乐铺就共富路
石峻村的蜕变,离不开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整合海岸线、奇石群、榕树林等自然禀赋,前詹镇将单一的自然景观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游客可以在亲水栈道漫步,在钓鱼台垂钓,在农家乐品尝刚从海里捕捞的渔获,或是在手工坊体验贝壳画、渔网编织等非遗技艺。这种“沉浸式”乡村游模式,既满足了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让传统渔村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在开发过程中始终坚守生态底线。例如,民宿建设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保留原有植被与地形;垃圾分类与转运体系覆盖全景区,确保环境整洁。这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四、未来展望:以农家乐为支点,撬动全域旅游新格局
如今的前詹镇,正以石峻村为试点,逐步构建“海岸线-农家乐-民宿集群-文化体验”的全链条旅游体系。下一步,计划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开发海鲜烹饪课程、渔民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并利用短视频平台加强线上推广,吸引更多年轻客群。同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
从“靠海吃海”的传统渔村,到“文旅兴村”的网红打卡地,前詹镇的蜕变印证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在这里,每一块礁石都记录着潮起潮落,每一片渔帆都承载着希望与梦想,而农家乐与民宿的兴起,正为这片古老的海岸线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当海风再次掠过榕树的枝桠,它带来的不仅是咸湿的气息,更是一个关于乡村共富的崭新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