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雾缭绕的荔波县甲良镇,韦秀兰的布依风情小院在薄曦中渐显轮廓。竹编灯笼在檐角轻摇,新刷的木楼泛着桐油清香,院角三角梅开得正艳,与灶间飘出的酸肉香气交织成一幅生动的乡土画卷。这座由普通农舍蜕变而来的特色农家乐,正悄然诉说着金融活水与乡村创业碰撞出的动人故事。 转折发生在今年盛夏。当荔波富民村镇银行客户经理胡晓踏着露水走进小院时,韦秀兰正为资金缺口发愁。"想把木楼改造成吊脚楼样式,再添几间带火塘的客房",她摩挲着斑驳的木桌,眼里既有期待也有焦虑。胡晓没有停留于纸面数据,而是绕着院落仔细查看:青石地坪的裂缝、待修的竹篱笆、厨房里陈旧的土灶,这些细节都成为评估信用额度的鲜活注脚。两天后,八万元信贷资金如山涧清泉注入账户,没有繁复的抵押流程,只有"农户信用贷"产品对诚信经营者的精准赋能。
这场金融及时雨并非孤例。在甲良镇蜿蜒的盘山公路两侧,三十余户农家小院正经历着华丽转身。统计数据显示,荔波富民村镇银行累计投放176万元专项信贷,催生出12家特色民宿、8处生态采摘园和15家非遗体验工坊。截至六月末,仍有91万元资金持续滋养着这些萌芽中的乡村产业,如同给每颗种子配了专属的"营养液"。
行走在改造后的农家乐集群间,能清晰触摸到金融赋能的脉络。张大叔将贷款用于扩建腊肉作坊,烟熏房里挂满的腊味成为游客争相采购的"土味年货";蒙阿婆用资金购置扎染设备,靛蓝染缸旁常围着体验布依染织技艺的研学团队。这些改变不仅让空置的农房变身"黄金屋",更创造出87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2.3万元。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发展理念的迭代。银行创新推出的"民宿升级贷""非遗活态贷"等金融产品,将传统抵押模式转变为"信用+技能"评价体系。韦秀兰参加的烹饪培训班、胡晓组织的财务管理课,这些软性支持与资金硬投入形成合力,让粗放经营的农家乐逐步走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当暮色染红山峦,韦秀兰的火塘已围满游客。青梅酒在陶罐里泛着琥珀光,酸汤鱼的香气漫过木窗,与远处其他农家乐的欢笑声遥相呼应。这八万元信贷撬动的,不仅是几间木楼的改造,更是整个山乡发展思维的蜕变——当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每一寸渴望生长的土地,沉睡的庭院经济便绽放出振兴的繁花,而这满山芬芳,正是新时代山乡巨变最生动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