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黔西南贞丰县平街乡的层峦叠嶂间,一座崭新的钢铁巨龙正横跨花江峡谷。8月21日清晨,68岁的梁绍清站在"小花江农家乐"的院子里,望着桥面上往来穿梭的工程车辆,手中翻炒的辣椒在铁锅里迸发出阵阵焦香。这位见证了深山巨变的老人不会想到,十五年前那个用60块钱定制的发光招牌,竟会成为撬动整个村庄命运的支点。 "那时候哪有什么点菜的说法?"梁绍清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灶台上的三锅菜正冒着热气。2000年前后,当他在浙江、湖南、江苏辗转开餐馆时,绝不会料到有朝一日能在家门口重操旧业。2008年,随着马马崖电站建设,进山公路终于打通了小花江组与外界的连接。这条蜿蜒在悬崖边的道路,不仅带来了工程车辆,更带来了改变命运的契机。
从"有啥吃啥"到"世界第一高桥"的烟火传奇
"第一块招牌是专门跑到浙江做的,六个字花了360块。"老人指着屋檐下略显褪色的灯箱笑道。那时的小花江组还是深山中的"孤岛",直到电站建设催生的公路,让这个藏在峡谷里的小村落第一次有了人气。梁绍清把沿途学来的手艺全部倾注在灶台上,用自创的酸汤鱼和腊肉拼盘,留住了第一批闯入深山的过客。
真正让农家乐迎来转折的,是正在建设中的花江峡谷大桥。这座主跨1420米、桥面至水面高度625米的钢铁奇迹,不仅刷新了世界桥梁纪录,更让梁绍清的灶台成了观察中国基建的"最佳观景台"。"去年荷载试验那天,桥上跑着几十吨的重卡,我在厨房里听着轰鸣声,当天就挣了4200块!"老人翻出手机里存的施工照片,眼角皱纹里盛满骄傲。
桥通人聚深山炊烟引来八方客
如今走进小花江组,最醒目的除了即将竣工的大桥,便是沿公路一字排开的五六家农家乐。梁绍清特意在院子里辟出观景位,游客吃着现炒的农家菜,抬眼就能看见云雾中的桥塔。"上个月还有外国工程师带着家人来吃饭,说要尝尝'世界第一高桥'脚下的味道。"他打开冰柜,里面整齐码放着山珍和自酿的米酒。
这座大桥带来的不仅是客流,更改变了整个村庄的生存逻辑。梁绍清掰着手指头算账:请了两个帮工每月共发1.2万工资,采购食材每月要花2万多,但旺季时日均两千元的流水足够覆盖成本。"等桥正式通车,我要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女儿都叫回来,把后院改造成餐饮区,再搭个观景露台。"他指着屋后那片竹林,眼里闪着光。
炊烟里的乡村振兴进行时
夕阳西下,梁绍清站在院门口目送最后一拨游客离开。远处大桥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显,桥塔上的灯光如星辰般次第亮起。"小时候赶集要走三小时山路,现在开车十分钟就能到县城。"老人摸着斑驳的砖墙,这里即将迎来第三次装修。十五年间,农家乐的招牌换了四次,但灶台上那口铁锅始终未变——它熬煮的不仅是山珍野味,更是一个深山村落在时代浪潮中的生存智慧。
当第一辆测试车辆驶过新桥时,梁绍清正在后厨腌制新到的竹笋。他知道,这座连接云贵两省的大桥,不仅会让自己的灶台更热闹,更会让世代困守深山的乡亲们,找到通往现代文明的新路径。而那些随着炊烟升起的,不仅是食物的香气,更是一个关于坚守与变革的动人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