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綦江区郭扶镇高庙村,村民们过去未曾想到一股凉风,也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村里没有支柱型产业,成了该村党总支书记张绍尧心中解不开的疙瘩。这些年,在他的带领下,村民办起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腰包渐渐鼓起来,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也发生着不小的变化。 “去年夏天,大约有六七十万游客来村里纳凉,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8000元。”说起村里的旅游发展,张绍尧的言语间充满喜悦。 今年56岁的张绍尧是土生土长的高庙村人,担任该村党总支书记已有17个年头。过去,在他看来,村里海拔高、湿度大,不宜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加之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短缺青壮劳动力。怎样让这里的经济发展起来,让村民富起来?这一直是张绍尧的一块心病。 那年夏天,见城里的老人来村子里纳凉,张绍尧有了思路,“高庙平均海拔1100米,夏季天天气温度度也就20多度,森林覆盖率近50%,很适宜发展避暑休闲产业。而且村里已经有几家农家乐,一个夏天下来,收入还比较可观。” 说干就干,为了大力发展农家乐,张绍尧带上村上的7家农家乐业主首次跨出家门,去贵州娄山关考察“取经”。 “农家乐还能这样办!”这趟外出让张绍尧一行眼界大开,原来房间布局可如宾馆一样打造,规模化经营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后,高庙村的农家乐在装修、服务上开始有了转变。 2005年7家、2007年30余家、2011年60余家……村里的农家乐渐渐多了起来,不再是过去仅仅有几间房的“小打小闹”。 来村里乘凉的游客接连接连不断增多,也对这里的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0年至2012年是村里旅游发展至关重要的3年,在这3年间我们启动了文化广场、生态水土保持示范园等的修建。”摆在张绍尧面前的难题是修建前的征地工作如何开展? 部分村民不愿把土地流转出来,张绍尧带队上门做思想工作。“大环境好才对自己发展有好处,农家乐再漂亮没有人进来也是白搭。” 现在,在占地600多亩的科普示范园里,秋天看桂花,冬天赏腊梅,夏天观荷花,还有琵琶可供采摘。农民新村、风情一条街等旅游开发配套项目也已建设完成。 2014年,村里的农家乐发展为80多家,扩建一条外环路被张绍尧提上工作日程。一方面向镇政府申请资金,同时动员村民自愿筹集资金,张绍尧规定村干部每人拿出一千元,他第一个掏钱支援。 有了耍事、出行方便,高庙村的这股“凉风”带来了经济效益。张绍尧介绍,通过旅游带动,村里农家乐已发展到140余家,能同时迎接款待上万人吃住,去年七月至八月,该村共计收入3800万元。 距离下一次村干部换届还有2年时间,张绍尧早有了下一步的规划,“发展萝卜种植,把村里20多公里路修完。有了产业、交通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村民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