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是元、明、清三代的0学府。国子监古时称成均,后称太学,唐代始名国子监。元大德十年(1306)始于大都兴建,初名国子学。明洪武年间改称北平郡学,永乐年间改称国子监,又称北监(有别于南京国子监)。清代扩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路轴线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圜桥教泽"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辟雍为国子监中最重要的建筑,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为皇帝讲学的地方。重檐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鎏金宝顶方形亭式建筑,长宽五丈六尺,四面只设可开敞的隔扇,周以围廊,建在一个圆形水池的中央,四面架石桥,池岸施汉白玉栏杆,雕琢精美。辟雍两侧有东西六堂,率性、试心、崇志为东三堂,修道、正议、广义为西三堂,六堂内原有十三经刻石,计189块,因刻于乾隆年间,又称乾隆石经,现移至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筑室保护。彝伦堂建于明永乐年间,原为国子监藏书之所,后为监生上课之地。东西两边有典簿厅、绳愆厅、典籍厅、博士厅。敬一亭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自成三进院落,为祭酒(国子监0领导)及司业(副职)办公之所。在国子监读书的生员称监生,其宿舍称"号",清时还接收外国留学生。国子监是研究中国古代学制的重要实例。现辟为首都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