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承天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是北京皇城的正门。天顺元年(1457)被焚,成化元年(1465)重建。明末遭兵燹,清顺治八年(1651)重建,改称天安门。门坐北朝南,高337米,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由城基、城台和城楼3部分组成,城基为汉白玉须弥座,高159米,上承146米高的红色城台,有5孔拱形门洞。城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覆黄琉璃瓦,面阔9间,进深5间,绘金龙和玺彩画,城楼内悬挂"天安之门"匾额,城楼周围环绕有汉白玉栏杆。城门前的金水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汉白玉石桥,称金水桥,桥前置汉白玉狮一对。城门前后各立有华表一对,整个建筑气势雄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被绘入国徽,成为中国的象征。楼檐正中悬挂国徽,城台中央挂有毛泽东像,两边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巨幅标语。1949年8月、1952年、1970年、1980年和1984年对天安门进行过多次修缮,其中1970年的落架重修使城楼增高87厘米。1988年1月起城楼向游客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