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崇文区永定门大街东侧。总面积273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增建圜丘坛、皇穹宇,改称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之地。清乾隆年间进行大规模改、扩建,基本形成今日的面貌。天坛由圜丘、祈谷两坛组成,有坛墙两重,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外坛墙周长6553米,南北墙距1657米,东西墙距1703米,原西墙有门两座:北为祈谷坛门,南为圜丘坛门。内坛墙南北距1283米,东西距1025米,周长4152米,面积130万平方米。坛内有东西向隔墙连接内坛东西墙,将圜丘、祈谷两坛隔开,隔墙中有门相通。南部为圜丘坛,是祭天时设祭场的地方,又称祭台、祭天台或拜天台。台分三层,每层四面出陛各九级,上层台面中央是一块圆形中心石,外辅扇面形石块九圈,最内一圈9块,每向外一圈递增9块,中下层亦如此。坛面四周栏板数和台阶级数,也都是9和9的倍数。圜丘坛外围墙两重,内墙圆形,外墙方形,红墙蓝瓦,四面各辟棂星门。圜丘坛北为皇穹宇,为放置圜丘祭祀神牌之处。单檐蓝琉璃瓦圆攒尖鎏金宝顶,汉白玉石台基,殿高19.2米,直径15.6米,东西各有配殿5间,周围有圆形围墙环绕,墙面平整光滑,声波可由墙壁传递,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从皇穹宇北出成贞门是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甬道,称神道或丹陛桥,直至祈谷坛。祈谷坛位于天坛北半部,大门称祈年门,门北为坛,坛圆形,分三层,每层各出八陛,每层坛面周围都有石护栏。上层坛面正中建祈年殿,琉璃筒瓦三重檐圆攒尖鎏金宝顶,殿高38米,直径32.72米,上层檐匾额书"祈年殿"。殿内有楠木柱28根,环转排立,当中4根"龙井柱"高达19.2米,直径1.2米。殿内设雕龙宝座,是祭祀时放神牌的地方。祈年殿之北还有皇乾殿,是祈谷坛奉祀神位的供奉所。坛东门外有神库、神厨、宰牲亭及长廊等附属建筑。在内坛西天门内还有斋宫,为皇帝斋戒之处。外坛西墙内有神乐署,是乐舞排练之所,俗称天坛道院。天坛的建筑设计有着严格的思想要求,其主要建筑圜丘坛、祈年殿、皇穹宇的平面都作圆形,圜丘坛面的石块数目用古代象征尊贵的数字9及9的倍数,主体建筑屋面都覆以蓝色琉璃瓦以象征青天,使祭礼达到神圣而崇高的效果。在布局上也摆脱了传统以轴线对称为主的格局:内坛建于外坛南北中轴线以东,而祈谷、圜丘两坛连线又位于内坛中轴线偏东,这样就使得两坛连线至外坛西墙之间距离拉长至近200米,使得从西门进坛时,顿觉视野开阔,气势宏伟。1949年后多次维修,今已辟为天坛公园,其宏大而独特的建筑艺术,在中外游客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