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短 游、购、娱开发不足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城市市民收入提高,更多的人希望品尝原汁原味的农家菜肴,体验淳朴自然的农家生活,全省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游已占到国内旅游的30%。
其中,通山县、恩施市、茅箭区、蔡甸区的农家乐发展较快,出现了如仙桃市杜柳村、东西湖区石榴红村、恩施市枫香坡等农家乐集中连片的特色村。 省人社厅人士说,农家乐增进了农民当地就业,一所农家乐带动就业平均在6人以上。 据不全部统计,日前全省共有各种农家乐2.3万余家,直接从业人员26万多人。 但是,湖北农家乐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日前,多数农家乐较分散,短缺整体策划及其规划,难以构成区域品牌效应。并且“同质化”较严重,很多农家乐风格雷同、短缺特色,农家风味及其农事体验项目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张达华认为,核心问题还是“产业链短”。有些农家乐就是是路边饭店、餐馆,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没有与农业、农民、农居等构成产业链,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后三项内容开发不足,仍停留在吃饭打牌的初级阶段,带动力不强。
如通山县富水湖景区农家乐“玩”的项目少,体验性、参与性不够。通山盛产楠竹,但可售的竹制工艺品很少。 “因为受建设用地指标的制约,农家乐普遍存在接待、休闲设施不配套。”武汉市乡村游办公室处长曹冬发说,土地问题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资金不足,水、电、道路、环保、卫生等公共设施较落后,相关部门难以协调等原因,也是制约农家乐发展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