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三:“农家乐”升级发展之路在哪里 看点提示:“开发一个洞,富了一个村”,“开发一处景、富了一个镇”的现象,昭示“农家乐”非常好的发展势头。近些年以来,各地环绕高、特、优、新、奇,打造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延伸“农家乐”价值内涵,让“农家乐”走上了升级发展之路。 “由零星开发的村寨‘农家乐’到成片的乡村民俗生态旅游区,‘农家乐’已成为一个跨行业、跨地域一起聚焦的兴奋点,下一步的关键就是从产业化的角度研究‘农家乐’的升级发展问题。”中国饭店协会副秘书长王振惠对记者说。 拓展“农家乐”的发展空间,一个是“向外使劲”,让城里人走到乡下去。2009年九月,山西省向省内各城市市民免费发放5万套“农旅卡”,引导城市市民下乡旅游。另一个是“向内用功”。让“农家乐”上档次、上水平,把城里人吸引过来。2010年河南省实施了“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支持128个村及其1万户“农家乐”发展旅游,共计为农村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 近些年以来,环绕高、特、优、新、奇,打造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已经成为共识。江西婺源及其广西罗平的油菜花节,北京大兴的西瓜节,浙江余姚的杨梅节及其张家界(9.36,-0.38,-3.90%)的荷花节,内蒙古、新疆等地的草原度假及其贵州的村寨游,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其辽宁庄河的歇马山庄等一大批乡村特色游品牌,已创出自我的特色,起到一定的知名度。 这几年,靠旅游餐饮攒点钱的十渡农民想着新鲜点子搞旅游开发,延伸“农家乐”的价值。景区内有500亩水面,西河村的农民钻研养鱼技术,如今成了养鱼专业村;西石门出产葡萄,就建起葡萄长廊,北石门柿子长得好,就搞起甜柿子采摘,还把山上观景、园内采摘、参与劳作、学习农艺知识融合起来。“农家乐”在接连不断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农家乐”的价值在延伸。 当前要重点在大中城市周边、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及其传统特色农区等五类地区推进休闲农业及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近期召开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验交流会上,农业部乡镇企业局负责人如是表示。 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发展特色“农家乐”,相当多旅游资源富足地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贵州省的传统优势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近些年以来得到了较大幅度的转型升级,呈现出勃勃生机。以乌当“泉城五韵”、开阳十里画廊、西江千户苗寨等为代表的贵州乡村游规模空前。2011年,贵州省还将建设特色乡村旅游基地,实施乡村旅游提高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带动性强、就业面大、有市场前途的乡村旅游点。 加强旅游规划,实施精品工程,是农家乐升级发展的关键,一些地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给“农家乐”找准了新的定位。2011年二月二十二日,福建省旅游局、省农业厅等五个部门联合签署《携手发展乡村旅游战略合作协议》。今后,福建将完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水乡渔村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实施“一县一特色、一点一精品”工程,并逐一在福建全省构成六大特色乡村旅游带。 大力推动“农家乐”发展升级的时机已经成熟。来自农业部的消息,“十二五”时期,中国发展休闲农业要重点实施六大工程。一是示范基地创建工程,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及其产业群,构成主题鲜亮、特色明显、内涵丰富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二是乡土文化挖掘工程,加强乡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三是从业人员培训工程,把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工程纳入中国财政支持范畴。四是知名品牌创建工程,继续在全国哺育一批生态环境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及其示范点,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及其节庆活动。五是支撑体系建设工程,构成集全国休闲农业信息服务的现代信息支撑体系。六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切实加大休闲农业生产基地等基础性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 |